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农

【题解】

“上农”的意思是尊尚农业,也就是重农。本篇旨在阐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农业政策。作者认为,重农不只是为了获得土地生产之利,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民淳朴易用,安居死处。因此,重农实为消除动乱、富国强兵的根本,是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作者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了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政令,中心思想是要强本抑末,不违农时,以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本篇与下面的《任地》、《辩土》、《审时》都是关于农业的论文,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古代农业生产的文字材料。这几篇文章,对于研究吕不韦的重农思想,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史和农学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原文】

三曰: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 (1),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 (2),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3),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4),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5),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注释】

(1)义:通“议”。

(2)复:繁多。

(3)本:根本,指农业。末:末业,指工商。不令:不受令,不听从命令。

(4)约:简易。商人家产主要是金钱货物,较农民的土地农具易于搬迁。

(5)巧法令:在法令上耍机巧。

【翻译】

第三:

古代圣王用来引导百姓的方略,首先是致力于农业。使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土地生产之利,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百姓从事农业思想就会淳朴,淳朴就容易役使,容易役使边境就会安全,君主的地位就会尊崇。百姓从事农业就会持重,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私下议论少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百姓从事农业家产就繁多,家产繁多就难于迁徙,难于迁徙就会老死故乡而没有别的考虑。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就会不听从命令,不听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防守,不能依靠他们攻战。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家产就简单,家产简单就易于迁徙,易于迁徙,国家遭遇患难就都有远走高飞的打算,没有安居之心。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就会喜好耍弄智谋,喜好耍弄智谋行为就诡诈多端,诡诈多端就会在法令上投机取巧,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

【原文】

后稷曰 (1):“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2)。”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 (3),大夫士皆有功业 (4)。是故当时之务 (5),农不见于国 (6),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 (7),以力妇教也 (8)。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9),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 (10),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注释】

(1)后稷曰:下面所引后稷之言当是古农书上的话,出自古农家的假托。

(2)本教:根本的教化。

(3)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其出产用于宗庙祭祀。

(4)功业:职事,这里指在举行籍田之礼时需要完成的劳动。《孟春纪》载籍田之礼,“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5)时:农时。

(6)见(xiàn):出现。国:这里指都邑。

(7)枲(xǐ):麻的雄株。功:事。

(8)力:致力,尽力。

(9)贸:交换。长(zhǎng)生:延续生命,生存。

(10)敬:慎。

【翻译】

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是把它作为教化的根本。”因此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籍田,大夫、士也都有各自的职事。因此当农忙的时候,农民不得在都邑出现,以此教育他们重视田地里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因而春夏秋冬都有绩麻缫丝等事情要做,以此致力于对妇女的教化。因此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以维持生活,这是圣人的法度。所以,要慎守农时,爱惜光阴,不到年老不得停止劳作,不患疾病不得休息,不到死日不得弃舍农事。

【原文】

上田夫食九人 (1),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2)。此大任地之道也 (3)

【注释】

(1)上田:上等田地。夫:成年男子,这里指一夫所耕之田。《司马法》:“亩百为夫。”食(sì):供养。

(2)六畜皆在其中:指把饲养的六畜也包括在内统一计算。古代耕牧结合,每个农夫配给的耕地数量相同,但上等田地配给的牧地少,下等田地配给的牧地多,以期每个农夫总的生产量(包括粮食、牲畜)相当。

(3)任地:使用土地。

【翻译】

种上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九个人,种下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五个人,供养的人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总之,一个人种田,要供养十个人,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农夫的劳动之内,可以折合计算。这是充分利用土地的方法。

【原文】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 (1),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 (2),不酒醴聚众 (3);农不上闻 (4),不敢私籍于庸 (5):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 (6)。苟非同姓,农不出御 (7),女不外嫁 (8),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 (9),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 (10),不敢为园圃;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 (11);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然后制四时之禁 (12):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 (13),缳网罝罦不敢出于门 (14),罛罟不敢入于渊 (15),泽非舟虞不敢缘名 (16):为害其时也。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 (17)。国家难治,三疑乃极 (18)。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

【注释】

(1)作:兴。师徒:军队。

(2)冠(ɡuàn)弁(biàn):指举行冠礼。弁,皮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以示进入成年。享祀:祭祀。享,进献。

(3)酒醴:指置酒。醴,甜酒。

(4)上闻:赐爵的一种,得此爵则名字可通于官府。

(5)籍:通“藉(jiè)”,借。庸:同“傭”,雇工。“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是为了使富裕农民也不脱离劳动。

(6)然后制野禁:此句疑为错简,当在下文“以安农也”句下,与“野禁有五”句相连。野禁,关于乡野的禁令。

(7)出御:从外地娶妻。御,娶妻。

(8)外嫁:古代男女同姓不婚,以上三句是规定男女嫁娶要在本地异姓中择偶,但如本地皆为同姓,则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9)辟易:整治。辟,耕垦。易,治。

(10)齿年:年龄。长(zhǎng):上年纪。

(11)渠:大,扩大。

(12)四时之禁:在各个季节所应遵守的禁令。

(13)灰:烧草木成灰。僇:通“戮”,这里指割草。

(14)缳(huán):罗网。罝(jū):捕兽网。罦(fú):捕鸟网。

(15)罛(gū)、罟(gǔ):都是捕鱼的网。

(16)舟虞:官名,负责管理舟船。缘名:未详。译文姑参照李宝洤、夏纬瑛说。

(17)墨:通“没”,没收。乃:略同“其”。畜:通“蓄”,积蓄,财产。

(18)三:指农、工、商三类人。疑:通“拟”,仿效。

【翻译】

所以,当农忙的时候,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举行加冠礼,不娶妻,不嫁女,不祭祀,不聚众饮宴。农民如果不是名字通于官府,就不得私自雇人代耕。因为这些事都妨害农时。如果不是因为同姓不婚的缘故,男子不从外地娶妻,女子也不出嫁到外地,以此让农民安定。然后制定关于乡野的禁令。乡野的禁令有五条:土地尚未整治,不得绩麻,不得扫除污秽;未上年纪,不得从事园囿中的劳动;估计力量不足,不得扩大耕地;农民不得经商;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这些事都妨害农时。然后制定四季的禁令:不到适当季节,不得在山中伐木取材,不得在草泽地区烧灰割草,捕取鸟兽的罗网不得带出门外,鱼网不得下水,不是主管舟船的官员不得借口行船。因为这些事都妨害农时。如果百姓不尽力于农耕,就没收他们的家产。因为不这样做,农、工、商就会互相仿效,国家难于治理就会达到极点。这就叫做背离根本、违反法则,就会导致国家的毁灭。

【原文】

凡民自七尺以上 (1),属诸三官 (2):农攻粟 (3),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 (4),是谓大凶。夺之以土功,是谓稽 (5),不绝忧唯 (6),必丧其秕 (7)。夺之以水事,是谓籥 (8),丧以继乐 (9),四邻来虚 (10)。夺之以兵事,是谓厉 (11),祸因胥岁 (12),不举铚艾 (13)。数夺民时,大饥乃来。野有寝耒 (14),或谈或歌,旦则有昏 (15),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

【注释】

(1)七尺:指成年。古代尺小,七尺为成人身高。

(2)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官,这里指职业、职事。

(3)攻:治,进行、从事某种工作。

(4)时:农时。事:农事。共:同,一致。

(5)稽:迟延,指延误农时。

(6)唯:通“惟”,思虑。

(7)秕(bǐ):空的不饱满的子粒。

(8)籥(yuè):通“瀹”,浸渍。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意思是“夺之以水事”就像把农民浸泡在水里一样。

(9)丧以继乐:意思是,治水本是好事,但由于时间不对,结果使农民丧失收成。

(10)虚:当作“虐”。虐:残害。

(11)厉:虐害。

(12)胥岁:这里是整年连续不断的意思。胥,皆,尽。

(13)铚(zhì):收割用的短镰。艾(yì):通“刈”,收割。

(14)寝耒(lěi):闲置不用的农具。耒,泛指农具。

(15)有:又。

【翻译】

凡是百姓,自成年以上,就分别归属于农、工、商三种职业。农民生产粮食,工匠制作器物,商人经营货物。举措与农时不相适应,这叫做不祥之至。以大兴土木侵夺农时,这叫做“延误”,百姓就会忧思不断,田里一定连秕谷也收不到。以治理水患侵夺农时,这叫做“浸渍”,悲丧就会继欢乐之后来到,四方邻国就会来侵害。用进行战争侵夺农时,这叫做“虐害”,灾祸就会终年不断,用不着开镰收割。屡屡侵夺百姓农时,严重的饥荒就会发生。田中到处是闲置的农具,农民有的闲谈,有的唱歌,日以继夜,损失的粮食必定很多。人们都知道事物的末节,却没有谁知道重农这个根本。

上一篇:务大
下一篇:任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