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题解】
本篇也是讲君道的。文章多方设喻、反复申说,君臣各有其职,善于为君的,应该执守“无智、无能、无为”,做到“用非其有如已有之”。如果君主事事都强力疾作,“处人臣之职”,结果必然会“壅塞”。
【原文】
四曰:
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 (1),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 (2),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 (3),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 (4),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此处人臣之职也。处人臣之职,而欲无壅塞,虽舜不能为。
【注释】
(1)非其有:不是自身所有的东西,指下文的“众智”、“众能”、“众为”。
(2)处虚:居于清虚。素服:疑当作“服素”,执守素朴,即返朴归真的意思。服,执,持。无智:大智若愚之意。
(3)反:同“返”,回归。无能:大巧若拙之意。
(4)强(qiǎnɡ):勉强。
【翻译】
第四:
先王使用不是自身所有的东西就像自己所有的一样,这是因为他们通晓为君之道。君主这种人,居于清虚,执守素朴,看来没有什么智慧,所以能使用众人的智慧。智慧回归到无所能的境地,所以能使用众人的才能。能执守无所作为的原则,所以能使用众人的作为。这种无智、无能、无为,是君主所执守的。君主中的胡涂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逞聪明,硬凭自己有限的才能逞能干,硬凭自己有限的作为做事情。这是使自己处于人臣的职位。君主处于人臣的职位,又想不耳目闭塞,即使是舜这样的圣人也办不到。
【原文】
武王之佐五人 (1),武王之于五人者之事无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 (2),能令辩者语矣。夫马者,伯乐相之,造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无御相之劳而有其功,则知所乘矣 (3)。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 (4),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先王之立功名有似于此。使众能与众贤,功名大立于世,不予佐之者,而予其主,其主使之也。譬之若为宫室,必任巧匠,奚故?曰:匠不巧则宫室不善。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不知规矩绳墨,而赏匠巧匠之 (5)。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宫室也。”此不可不察也。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人则不能 (6),任贤者则恶之,与不肖者议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注释】
(1)五人:周公旦、召(shào)公爽(shì)、太公望、毕公高、苏公忿生。
(2)怒:振奋。
(3)所乘:乘车的原则。
(4)乐己者:指歌舞弹唱的倡优。
(5)而赏匠巧匠之:此句当作“而赏巧匠也”,第一个“匠”字为衍文,“之”字当作“也”。
(6)人:当作“之”。
【翻译】
周武王的辅佐大臣有五个人,武王对于这五个人的职事一样也做不来,但世上都说取得天下的是武王。武王取用不是他自身所有的东西就像自己所有的一样,这是通晓为君之道啊!通晓为君之道,就能让聪明的人谋划了,就能让勇武的人振奋了,就能让善于言辞的人议论了。譬如马,伯乐这种人相察它,造父这种人驾御它,贤明的君主乘坐它,可以日行千里。没有相察和驾御的辛劳,却有一日千里的功效,这就是知道乘马之道了。譬如召请客人,饮酒酣畅之际,倡优歌舞弹唱,第二天,客人不拜谢使自己快乐的倡优,而拜谢主人,因为是主人命他们这样做的。先王建立功名与此相似。使用众多能人和贤人,在世上功名卓著,人们不把功名归于辅佐他的人,而归于君主,因为是君主使辅臣这样做的。又譬如建造宫室一定要任用巧匠,什么缘故呢?回答是:工匠不巧,宫室就造不好。国家是极重要的东西,如果国家治理不好,所带来的危害岂止是宫室建造不好那样呢!巧匠建造宫室的时候,画圆一定要用圆规,画方一定要用矩尺,取平直一定要用水准墨线。事情完成以后,主人不知圆规、矩尺和水准墨线,只是赏赐巧匠。宫室造好以后,人们不知巧匠,而都说:“造得好,这是某某君主、某某帝王的宫室。”这个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君主中不通晓为君之道的人则不是这样。自己去做又做不了,任用贤者又厌恶他们,跟不肖的人议论他们。这是功名之所以毁败、国家之所以倾危的原因。
【原文】
枣,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枣,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 (1)。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 (2);以其地封 (3),而天下莫敢不说;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 (4)。无费乎郼与岐周 (5),而天下称大仁,称大义,通乎用非其有。
【注释】
(1)而:如。
(2)莫敢之危:没有人敢危害他。
(3)封:分土地给诸侯或臣子。
(4)竞:进,奋发努力。
(5)郼(yī):商汤统一天下前所在封国的国名。
【翻译】
枣子是酸枣树结的,皮裘是狐皮做的。而人们吃酸枣树结的枣子,穿狐皮做的皮裘,先王本来就是把不是自身所有的当作自己所有的来使用。商汤、周武王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完全占有了夏、商的百姓,完全占有了夏、商的土地,完全占有了夏、商的财富。他们凭借夏、商的百姓安定自身,天下没有人敢危害他们;他们利用夏、商的土地分封诸侯,天下没有人敢表示不悦;他们利用夏、商的财富赏赐臣下,天下人都争相效力。没有耗费自己封邑一点东西,可是天下都称颂他们大仁,称颂他们大义,这是因为他们通晓了使用不是自身所有的东西的道理。
【原文】
白公胜得荆国 (1),不能以其府库分人。七日,石乞曰 (2):“患至矣,不能分人则焚之,毋令人以害我。”白公又不能。九日,叶公入 (3),乃发太府之货予众 (4),出高库之兵以赋民 (5),因攻之。十有九日而白公死。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矣。不能为人 (6),又不能自为 (7),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若枭之爱其子也 (8)。
【注释】
(1)白公胜:春秋楚人,楚平王太子建之子,惠王十年(前479)作乱,杀令尹、司马,后事败自杀。
(2)石乞:白公胜的党羽。
(3)叶公:楚叶县大夫沈诸梁。
(4)发:打开。太府:国家储藏财物的仓库。货:财物。
(5)高库:国家盛兵车武器的仓库。赋:分发。
(6)为(wèi)人:指以府库分人,为人谋利。
(7)自为(wèi):指焚烧府库以防他人用以危害自己。
(8)枭(xiāo):猫头鹰。据说枭子长大后食其母。白公胜爱惜财物,反被敌方利用而招致杀身之祸,就像猫头鹰爱其子而终于被其子吃掉一样。
【翻译】
白公胜作乱,控制了楚国,舍不得把楚国仓库的财物分给别人。过了七天,石乞说:“祸患就要到了,舍不得分给别人就把它烧掉,不要让别人利用它来危害我们。”白公胜又舍不得这样做。到了第九天,叶公进入国都,就打开太府将财物发放给民众,拿出高库的兵器分配给百姓,借以进攻白公。到了第十九天,白公失败身死。国家不是自己所有的,却想占有它,可以说是贪婪到极点了。占有了国家,不能用来为别人谋利,又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利,可以说是愚蠢到极点了。拿白公的吝啬打个比喻,就像猫头鹰疼爱自己的子女而最后反被子女吃掉一样。
【原文】
卫灵公天寒凿池 (1),宛春谏曰 (2):“天寒起役 (3),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 (4),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 (5),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 (6),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注释】
(1)卫灵公:春秋卫国君,姓姬,名元,公元前534年—前493年在位。
(2)宛春:卫灵公臣。
(3)起役:兴工。役,劳役,这里指土木工程。
(4)陬(zōu)、隅(yú):角落。
(5)决:裂开。组:编织。
(6)曰:当作“且”。于:如。
【翻译】
卫灵公让民众在天气寒冷时开凿池塘,宛春劝谏说:“天气寒冷时开工,恐怕伤害百姓。”灵公说:“天气寒冷吗?”宛春说:“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寒冷。如今百姓衣服破旧不得缝补,鞋子裂开了不得编织,您是不冷了,百姓可冷呢!”灵公说:“你说得好。”就下令停止工程。侍从们劝谏说:“您下令开凿池塘,不知道天气寒冷,宛春却知道。因为宛春知道就下令停止工程,恩德将归于宛春,而怨恨将归于您。”灵公说:“不是这样。宛春只是鲁国的一个平民,我举用了他,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了解。现在要让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灵公这样议论宛春,可算是懂得为君之道了。
【原文】
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任 (1)。工拙 (2),下也 (3);赏罚,法也;君奚事哉?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 (4),人自反而已 (5)。此治之至也。
【注释】
(1)职:指臣下的职位。受:同“授”,给予。
(2)工:巧。
(3)下:臣下。
(4)抵诛:因犯罪而处死。抵,抵挡罪过。臣下分职既定,赏罚都依法而行,并无君主个人爱憎于其中,所以说“无德”、“无怨”。
(5)自反:反躬求己,自省。
【翻译】
做君主的人,本来就没有具体职责,而是要根据臣下的职位委派他们责任。事情做得好坏,由臣下负责;该赏该罚,由法律规定。君主何必亲自去做呢?像这样,受赏的人就无须感激谁,被处死的人也无须怨恨谁,人人都反躬自省就够了。这是治理国家最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