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知

【题解】

“自知”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过失。本篇规劝君主要听取直言,做到自知。文章认为,人要做到自知很难,君主尤其如此。而自知又是存亡安危的关键。文章以掩耳椎钟的比喻,批评了君主恶闻其过的自欺欺人的行为。同时指出,“入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认为直士就如规矩准绳那样,可以矫正君主的过失。最后,通过翟黄“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的做法,说明向君主进谏时宜讲求方法。

【原文】

三曰: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 (1),设师保 (2),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 (3),人主犹其 (4)。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5),汤有司过之士 (6),武王有戒慎之鼗 (7),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 (8),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 (9),宋、中山不自知而灭 (10),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 (11),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 (12),败莫大于不自知。

【注释】

(1)辅弼:辅政大臣,古代有天子“左辅右弼”之说。弼,辅佐。

(2)师保:负责教养、辅导帝王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3)故:本来。

(4)犹其:当作“独甚”。

(5)诽谤:批评指责。

(6)司过之士:当作“司直之士”,主管匡正错误的官吏。司,主管。直,匡正。

(7)鼗(táo):长柄的摇鼓。

(8)“荆成”句:楚成王不听令尹子上的劝谏,立商臣为太子,后又欲废黜商臣,结果被商臣率兵包围,被逼自杀。齐庄公与其臣崔杼妻私通,后为崔杼所杀。

(9)“吴王”句:吴王夫差被杀事,参本书《贵直论·知化》。智伯:即智伯瑶。智伯瑶刚愎自用,与韩、魏围赵襄子于晋阳,后赵与韩、魏暗中联合,灭了智伯。

(10)“宋、中山”句:宋康王狂乱暴虐,为齐所灭,参本书《贵直论·壅塞》。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为魏文侯所灭,参本书《先识览·先识》。

(11)“晋惠”句:晋惠公被俘事,参本书《贵直论·原乱》。赵括,战国赵人,名将赵奢之子,性高傲,尚空谈,赵孝成王时代廉颇为将,与秦战于长平,全军覆没。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战败被杀,与这里被俘的记述不同。

(12)“钻荼”句:钻荼、庞涓都是魏惠王将。太子申,魏惠王太子。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前340),魏伐赵,齐救赵击魏,太子申等与齐战于马陵,大败,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杀。

【翻译】

第三:

想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想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过失,就一定要依靠正直之士。所以天子设立辅弼,设置师保,是用来举发天子过错的。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己的过失,天子尤为严重。国家和自身的存亡安危不用到外部寻求,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过失。尧有供想要进谏的人敲击的鼓,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劝戒君主的人所用的摇鼓。即使这样,他们仍担心不能了解自己的过失。而当今的君主,贤能并比不上尧舜汤武,却采取掩蔽视听的做法,还靠什么了解自己的过失呢?楚成王、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杀灭,吴王、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灭亡,宋、中山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绝国,晋惠公、赵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俘,钻荼、庞涓、太子申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兵败身死。所以没有什么比不了解自己的过失更坏的了。

【原文】

范氏之亡也 (1),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2),钟况然有音 (3)。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注释】

(1)范氏:指范昭子,名吉射(yì),春秋末年晋六卿之一。亡:出亡,逃亡。范吉射于晋定公二十二年(前490)为赵简子所伐,出亡齐国。

(2)椎(chuí):木槌。

(3)况:击钟的声音。

【翻译】

范氏出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了他的一口钟。这个人想要背着钟跑,可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木槌把钟毃碎,钟轰然作响。他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同自己争夺,就急忙把耳朵捂了起来。不愿让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不愿自己听到就是胡涂了。身为君主却不愿听到自己的过失,不正像这样吗?不愿别人听到自己的过失倒还可以。

【原文】

魏文侯燕饮 (1),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 (2)。至于任座 (3),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 (4)。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注释】

(1)燕:通“宴”。

(2)或言君之智也:此处疑有脱文。《太平御览》六二二引作“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智”。

(3)任座:魏文侯臣。

(4)知:表现,显露。

【翻译】

魏文侯宴饮,让大夫们评论自己。有的人说君主很仁义,有的人说君主很英明。轮到任座,任座说:“您是个不肖的君主。得到中山国后,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给了您的儿子,因此知道您不肖。”文侯听了很不高兴,脸色上表现了出来。任座快步走了出去。按次序轮到翟黄,翟黄说:“您是个贤明的君主。我听说君主贤明的,他的臣子言语就直率。现在任座的言语直率,因此我知道您贤明。”文侯很高兴,说:“可以让他回来吗?”翟黄回答说:“怎么不可以?我听说忠臣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获得死罪也不敢躲避。任座恐怕还在宫门口。”翟黄出去看他,任座当真还在宫门口。翟黄以君主的命令召他进去。任座进来了,文侯走下台阶来迎接他,终生都把任座待为上宾。文侯如果没有翟黄,就差点儿失掉忠臣了。对上能够顺应君主的心意来尊显贤者,大概只有翟黄吧!

上一篇:赞能
下一篇:当赏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