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化

【题解】

本篇以吴王夫差国灭身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说明君主贵在知化。所谓知化,就是要预见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趋然趋势,而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吴王夫差所以不能“知化”,除了好大喜功、贪图眼前利益之外,主要是因为顽固拒谏,作者着意告诫君主的也正是这一点。这种治国需要虚心纳谏、听取直言的主张,是同前两篇相承的。

【原文】

三曰: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 (1)。以虽知之 (2),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 (3)。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4)

【注释】

(1)论:察,知。

(2)以:通“已”,指死亡之后。

(3)化:变化,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一贯:一样。

【翻译】

第三:

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将为别人而死。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大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变化的趋势。君主中的胡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不能预知,变化出现后,一切都来不及了,虽然知道了,其实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原文】

事有可以过者 (1),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2)

【注释】

(1)过:错,失误。

(2)阖庐:春秋吴国君,夫差之父。夫差国破身死,阖庐不得享受祭祀,所以说“祸及阖庐”。

【翻译】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胡涂的君主所轻忽的。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预知事物变化的趋势,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原文】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1)。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 (2),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 (3),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 (4),虽胜之,其后患无央 (5)。”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 (6),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 (7),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 (8),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 (9),著之东门 (10),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而死 (11)。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注释】

(1)不得使:据上下文,“得”当作“能”。

(2)通:当为“道”字之误。属(zhǔ):连。

(3)已:治愈。

(4)猏(jiān):同“豜”,三岁的猪。

(5)央:尽。

(6)上国:指中原地区各国,因地势高于吴越等南方国家,所以称“上国”。

(7)袪(qū):举,这里指提起衣服。高蹶:高蹈,把脚抬得高高地走路。“两祛高蹶”是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8)艾陵:春秋齐地,在今山东莱芜东。

(9)抉(jué):挖。

(10)著(zhuó):附着,这里是挂的意思。

(11)幎(mì):这里指幎目,覆盖死者面部的巾。冒:覆盖。

【翻译】

吴王夫差将要进攻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越两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在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什么伤害。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即使获胜,但后患无穷。”太宰嚭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君王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了它,然后移兵晋国,以大军压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君王这是一举而征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了。”夫差认为太宰嚭说得对,不听从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如果将要灭亡吴国,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就会让君王打败仗。”夫差不听。伍子胥两手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廷一定会生满荆棘了!”夫差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将死时说:“啊!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胥呢?”于是用巾盖上脸自杀了。胡涂的君王,祸患还没有到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以后,他们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还不如不知道。

上一篇:直谏
下一篇:过理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