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封建社会中,君主能否虚心纳谏是关系功业成败、国家存亡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本书多处论及,本论大部分篇目则集中加以讨论。
本篇主要论述君主要尊崇直言敢谏之士,虚心听取他们的逆耳之言。文章赞扬了狐援、烛过这样的“直士”的耿介忠贞,同时以齐湣王和赵简子为例,说明对直士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原文】
一曰: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 (1)。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 (2),所欲奚自来?
【注释】
(1)枉:邪曲。见(xiàn):显露。
(2)所欲:指“闻枉”。所恶(wù):指恶闻直言的做法。
【翻译】
第一:
贤明的君主所崇尚的莫过于士人。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言谈正直,邪曲就会显现出来了。君主的弊病,在于想闻知邪曲却又厌恶正直之言。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来?这是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尊尚自己所厌恶的,想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
【原文】
能意见齐宣王 (1)。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 (2),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 (3),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若能意者 (4),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 (5),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注释】
(1)能意:战国时齐国人,姓能,名意。
(2)身今得见王:当作“今身得见王”。
(3)与:用,听取。
(4)能意者:当作“若能意者”。
(5)不阿:当作“不阿主”。
【翻译】
能意见齐宣王。宣王说:“我听说你喜好正直,有回事吗?”能意回答说:“我哪里能做到正直?我听说喜好正直的士人,家不住在政治混乱的国家,自身不见德行污浊的君主。如今我来见您,家又住在齐国,我哪里能算得上正直!”宣王生气地说:“真是个鄙野的家伙!”打算治他的罪。能意说:“我年少时喜好直言争辩,长大以后一直这样做,您为什么不能听取鄙野之士的言论,来彰明他们的爱好呢?”宣王于是赦免了他。像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不曲从君主,君主得到的教益难道会少吗?这正是贤明的君主所追求的,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
【原文】
狐援说齐湣王曰 (1):“殷之鼎陈于周之廷 (2),其社盖于周之屏 (3),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 (4)。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 (5),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 (6),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纻 (7);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 (8)。”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 (9)。”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 (10),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 (11)。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 (12),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 (13)。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 (14),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 (15)!”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 (16)。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17)。
【注释】
(1)狐援:战国齐臣,他书或作“狐咺”、“狐爰”。齐湣王:战国齐国君,名地,齐宣王子。
(2)鼎:古代一种礼器,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
(3)社:祭祀土神处,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屏:屏障,这里指遮盖神社的棚屋之类。
(4)干戚之音:武舞的音乐。古代舞蹈分文、武两种,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干戚。干,盾牌。戚,大斧。这里以“干戚之音”指代殷商的宫廷音乐。游:游乐。
(5)大吕:齐钟名。
(6)太公:战国田齐的开国始祖,姓田,名和,原为齐康公相,后逐康公,取代姜姓自立为诸侯。
(7)衣纻(chīzhù):意思是生活可得温饱。
,用葛草纤维织成的较细的布。纻,用苎麻织的粗布。
(8)洋洋然:犹“茫茫然”,心神不定,无所依归的样子。
(9)斮(zhuó):斩。
(10)东闾:齐国都的东门。
(11)蹶:跌倒,这里指走路跌跌撞撞。过:访,见。
(12)鲋(fù)入:像鲫鱼一样地进来。鲋,鲫鱼。鲫鱼体小,用以形容恭谨谦卑。鲵(ní)居:像鲸鲵一样地处于齐国。鲵,雌鲸。鲸体大,吞食小鱼,用以形容凶残。
(13)为草:变为草莽。狐援这些话当有所指。史载,齐湣王四十年(前284),燕、秦、韩、赵、魏等国伐齐,齐湣王奔卫。楚派淖(zhuō)齿率兵救齐,遂为湣王相,继而淖齿杀湣王,与燕国瓜分了齐国原来侵占的土地和宝器。狐援之言或与当时形势有关。《战国策·齐策》以狐咺(援)说湣王与湣王被杀事为一章。
(14)若:代词,这。
(15)每:当,将。参(sān):使比并为三。
(16)嫌:近。危:言语惊人。
(17)触子、达子:都是齐湣王之臣,其事见《慎大览·权勋》篇。
【翻译】
狐援劝齐湣王说:“殷商的九鼎被摆放在周的朝廷上,它的神社被盖上周的庐棚,它的舞乐被人们用在游乐中。亡国的音乐不准进入宗庙,亡国的神社不准见到天日,亡国的重器被摆放在朝廷上,这些都是用来警戒后人的。您一定要好自为之啊!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吕摆在别国的朝廷,不要让太公建起的神社被人罩盖上庐棚,不要让齐国的音乐充斥在别人的游乐之中。”齐王不听他的劝谏。狐援离开朝廷以后,为国家即将到来的灾难哭了三天,哭道:“先离开的,尚可穿布衣;后离开的,遭难满监狱。我即将看到百姓仓惶东逃,不知道在哪里安居。”齐王问狱官说:“国家太平无事却给它哭丧的,按法令该治什么罪?”狱官回答说:“当斩。”齐王说:“照法令行事!”狱官把刑具摆在国都东门,不愿杀死狐援,只想把他吓跑。狐援听到这个消息,反倒跌跌撞撞地去见狱官。狱官说:“国家无事而为国哭丧的依法当斩,您这样做,是老糊涂了呢,还是头脑发昏呢?”狐援说:“怎么是发昏呢!”于是进一步说道:“有人从南方来,进来时像鲫鱼那样恭顺谦卑,住下以后却像鲸鲵那样凶狠残暴,使别人朝廷变为草莽,国都变为废墟。殷商有个比干,楚国有个伍子胥,齐国有个狐援。既不听我的这些话,又要在东门把我杀掉,这是要把我同比干、伍子胥比并为三吧!”狐援并不是乐于被杀,国家太混乱了,君主太昏愦了,他哀怜国家和人民,所以才说这样的话。这些话并不是持平之论,他是想用以挽救国家的危亡,所以讲的话才近于危言耸听。湣王不纳忠言却戮辱直士,这正是触子弃之而去的原因,也正是达子战败而死于齐难的原因。
【原文】
赵简子攻卫,附郭 (1)。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屏蔽犀橹之下 (2)。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 (3):“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 (4):“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 (5):“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 (6),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 (7),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 (8),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厎之以勇 (9),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 (10),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 (11),定天子之位 (12),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屏蔽犀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 (13),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 (14),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注释】
(1)附:迫近。郭:外城。
(2)屏蔽屏橹:当作“屏掩犀橹”。屏蔽,掩蔽物。犀橹:犀皮制作的大盾牌。
(3)桴(fú):鼓槌。
(4)行人:官名,负责外交事务。胄:头盔。“免胄横戈”是手执武器、甲胄在身的臣下谒见君主时的礼节,以示恭敬。
(5)艴(bó)然:盛怒的样子。作色:因发怒脸上变色。
(6)献公:晋献公,春秋晋国君。
(7)惠公:晋惠公,晋献公之子。
(8)逊:逃遁。去:离,距离。绛:指新绛,晋国都,在今山西曲沃西南。
(9)厎(dǐ):通“砥”,磨砺。
(10)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进行的一次战争,结果晋获全胜。城濮:春秋卫地,在今河南范县南。
(11)石社:地名,所在不详。
(12)定天子之位:晋文公元年(前636),周襄王之弟叔带率狄人伐周,襄王出奔郑。第二年,晋文公兴兵诛叔带,复纳襄王。“定天子之位”即指这件事。
(13)与:与其。革车:兵车。
(14)上:等于说“时”。
【翻译】
赵简子进攻卫国,逼近外城。他亲自统率军队,可是到了交战的时候,却站得远远的,躲在屏障和盾牌后面。简子击鼓,士卒却动也不动。简子扔下鼓槌感叹道:“哎!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这时,行人烛过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上前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气得勃然变色,说:“我不委派他人而亲自统率这些士卒,你却当面说我无能。你说的有理便罢,没理就治你死罪!”烛过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就兼并了十九个国家,用的就是这些士卒。惠公即位二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喜好美女,秦人袭击我国,晋军溃逃到离绛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士卒。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之后士卒都变得坚毅果敢;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攻占石社,安定天子的王位,显赫的名声扬于天下,用的还是这些士卒。所以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于是离开屏障和盾牌,站立到箭矢可以射到的地方,只击鼓一通士卒就全都登上了城墙。简子说:“与其让我获得兵车千辆,不如听到行人烛过一席话!”行人烛过可算得上能劝谏他的君主了。正当击鼓酣战之时,赏赐不增多,刑罚不加重,只说了一席话,就使士卒都乐于为君上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