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义

【题解】

本篇主要是批判“小人”的见利忘义。文章列举了公孙鞅等人“欺交反主”的行为,虽一时得逞,但终为人所不齿,累及子孙,从而证明“趋利固不可必”。

本篇主题与上篇《慎行》一致,文中关于“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的论述,可以做上篇“不利之利”的注脚。

【原文】

二曰:

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 (1)。趋利固不可必也 (2)。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 (3)。以义动则无旷事矣 (4),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 (5);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

【注释】

(1)不知趋利:似当作“不知则趋利”,脱一“则”字。

(2)必:绝对相信、依赖。

(3)公孙鞅:即商鞅。郑平:当即《史记·范雎列传》中的郑安平,秦将,后降赵。续经:赵人。公孙竭:秦臣。

(4)旷:废。

(5)与(yǔ):赞同。

【翻译】

第二:

先王对于事理论述得非常透彻了。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认识不到的。认识不到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逐私利。追逐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等人的情形就是这样。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了。臣子与臣子谋划做坏事,尚且有人赞同;又何况国君和他的臣子谋划做符合道义的事,还会有谁不赞同呢?不只是他的臣子赞同,天下的人都将会赞同他。

【原文】

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 (1),以能用也。欲堙之责 (2),非攻无以 (3)。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 (4)。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 (5),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注释】

(1)故:旧交。

(2)堙(yīn)之责:对秦尽到责任。堙,塞。

(3)以:用,这里指所用的方法。

(4)公子卬(ánɡ):战国魏人,魏惠王时为将。当:抵御。

(5)襄疵:魏人,魏惠王时曾为邺令。他书或作“穰疵”。

【翻译】

公孙鞅对于秦王来说,既不是宗亲,又没有旧谊,只是凭着才能被任用的。他要对秦国尽职,除了进攻别的国家没有其他办法。于是为秦国统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抵御秦军。公孙鞅在魏国时,原本和公子卬很要好。他派人对公子卬说:“我之所以出游并希望显贵,都是为了公子您的缘故。现在秦国让我统兵,魏国让公子同我相拒,难道我们忍心互相交战吗?请公子向公子的君主报告,我也向我的君主报告,双方都罢兵。”双方都准备回师的时候,公孙鞅又派人对公子卬说:“回去以后再也无日相见,希望同公子聚一聚再离别。”公子说:“好吧。”魏国的军校们谏诤说:“不能这样做。”公子卬不听。于是两人相聚叙旧。公孙鞅乘机埋伏下步卒车骑俘虏了公子卬。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因为这件事而怀疑公孙鞅的品行,想加罪于公孙鞅。公孙鞅带着自己的家众与母亲返回魏国,魏国大臣襄疵不接纳,说:“因为您对公子卬背信弃义,我无法了解您。”所以,士人对自己的行为不可不审慎。

【原文】

郑平于秦王 (1),臣也;其于应侯,交也 (2)。欺交反主 (3),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入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行方可贱可羞 (4),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

【注释】

(1)秦王:指秦昭王。

(2)应侯:即范雎,魏人,入秦为昭王相,封于应(今山西临猗),所以称为应侯。

(3)欺交反主:指郑平兵败降赵。郑平为秦将是范雎保举的。按:当时法律规定,被保举的人犯了罪,保举者要连坐,所以说郑平欺交。

(4)方:比并。

【翻译】

郑平对秦王来说是臣子,对应侯来说是朋友。他欺骗朋友,背叛君主,是因为追求私利的缘故。当他做秦将的时候,天下认为尊贵显耀的事情没有一件不能做,这是因为他位尊权重。靠位尊权重得到的东西,一旦权位丧失,一定都会失去。郑平离开秦将的地位,进入赵国和魏国以后,天下认为轻贱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做,天下认为羞耻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做。行为降至可贱可耻一流,又没有做秦将时的重权尊位,不潦倒还等什么?

【原文】

赵急求李欬 (1)。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 (2)。公孙与见而与入 (3)。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 (4)。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

【注释】

(1)李欬(kài):人名。事未详。

(2)抵:归。公孙与:卫人,事未详。

(3)与(yǔ):同意。入:接纳。

(4)五大夫:爵位名。

【翻译】

赵国紧急搜捕李欬,李欬劝说续经跟他一起去卫国投奔公孙与。公孙与会见并同意接纳他们。续经乘机向卫国官员告发了李欬,让他们逮捕了李欬。续经靠这个在赵国做了五大夫。人们没有谁愿意跟他同朝为官,就连他的子孙也交不到朋友。

【原文】

公孙竭与阴君之事 (1),而反告之樗里相国 (2),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 (3),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4)

【注释】

(1)与(yù):参与。阴君之事:未详。

(2)樗(chū)里相国:即樗里疾,又称樗里子,战国时秦惠王异母弟,秦武王、昭王时为相。

(3)三都:指赵、卫、魏三国国都。

(4)无此其功而有行:“其”字疑当在“有”字之下。

【翻译】

公孙竭参与阴君之事,却又反过来向相国樗里疾告发,靠这个在秦国做了五大夫。他的功劳并不是不大,但却为人们所鄙夷,不能进入赵、卫、魏三国国都。公孙竭告密立功尚且如此,又何况没有这种功劳而只有背信弃义的行为的人呢!

上一篇:慎行
下一篇:疑似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