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爱类”的意思是仁爱自己的同类。对“仁人”来说,就是要爱人,把为百姓谋利作为要务,要“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作者认为,神农亲耕,墨子非攻,大禹治水,直至惠施以尊齐王为王换取百姓的安宁,都是爱民的行为。这说明利民不只一道,只要适合时势需要就可以了。
文章把“仁”解释为“仁乎其类”,颇近于墨家的无差等的“兼爱”说。所载墨子、大禹事迹,也是墨家所乐道的。与此同时,文章还以大量篇幅褒扬了惠施这样的名家人物,表现了作者兼容并包的杂家风格。
【原文】
五曰: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 (1)。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 (2),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 (3),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 (4),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5)。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 (6),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 (7)。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8)。
【注释】
(1)犹若:犹然,仍然。
(2)便:利。
(3)当年:壮年,成年。
(4)绩:缉麻,把麻纤维析成缕连接起来搓成线。
(5)见(xiàn):显示,表示。致民利:给人民利益。
(6)练:拣,挑选。
(7)隳(huī):毁坏。
(8)当:承担。
【翻译】
第五:
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所以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百姓,只要可以使他们得利,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神农的教令说:“男子如有正当成年却不种田的,那么天下就会有人挨饿;女子如有正当成年却不缉麻的,那么天下就会有人受冻。”所以神农亲自种田,他的妻子亲自缉麻,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人不嫌海内路途遥远,时来时往于君主的朝廷,并不是以此谋求私利,而是为百姓谋利的缘故。国君如有能为百姓谋利的,那么天下就会归附他了。称王天下,并不一定要靠坚固锐利的兵器和经过挑选的精兵猛士,不一定非要毁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称王天下的人很多,他们的事迹都不相同,但他们在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上,是相同的。
【原文】
公输般为高云梯 (1),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 (2),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 (3)?”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 (4),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注释】
(1)公输般:古代著名工匠,春秋时鲁国人,世称鲁班。
(2)鄙:鄙野,偏远之地。
(3)亡(wú)其:还是。
(4)有:通“又”。
【翻译】
公输般制造了高高的云梯,想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说这件事,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他撕了衣裳裹脚,日夜兼行,一直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墨子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的鄙野之人,听说大王将进攻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楚王说:“有。”墨子说:“您是一定要得到宋国才进攻它呢,还是即使得不到宋国并且要落下不义的名声仍要进攻它呢?”楚王说:“如果一定得不到到宋国而且又不义,那么为什么还进攻它?”墨子说:“您说得很好。我认为宋国您一定得不到。”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最有名的巧匠,已经制造出进攻宋国的器械了。”墨子说:“请您让公输般试着攻一攻,我来试着守一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宋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宋的设备。公输般多次进攻,墨子多次把他打退,公输般不能攻入城中。所以楚国不再进攻宋国。墨子能够设法抵御楚国而解救宋国的危难,说的就是这件事。
【原文】
圣王通士 (1),不出于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 (2),吕梁未发 (3),河出孟门 (4),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 (5),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6)。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 (7),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注释】
(1)通士:知识渊博、通达事理的读书人。
(2)龙门:山名,在今山西河津,位于黄河河道,传说禹曾凿龙门以通河水。
(3)吕梁:山名,即《尚书·禹贡》“治梁及岐”的梁山,在今陕西韩城。梁山也正当黄河河道,传说为大禹所开凿。发:开。
(4)孟门:山名,在山西吉县西,绵亘黄河两岸,位于梁山、龙门之北。出:高出,超过。
(5)沃衍:肥沃而平坦的土地。阜:高山。
(6)鸿:大。
(7)彭蠡:泽名,即鄱阳湖。障:堤防。
【翻译】
圣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言行不出自为百姓谋利的人是没有的。上古时代,龙门山尚未开凿,吕梁山尚未打通,黄河从孟门山漫过,大水泛滥横流,不管丘陵、沃野、平原、高山,全部淹没,人们把它叫做“鸿水”。禹于是疏通黄河,导引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使东方洪水消退,拯救的国家有一千八百多个。这是禹的功绩啊!为百姓辛苦操劳,没有比禹更艰苦的了。
【原文】
匡章谓惠子曰:“公之学去尊 (1),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 (2)?”惠子曰:“今有人于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 (3)?”“施取代之 (4)。子头,所重也;石,所轻也。击其所轻以免其所重,岂不可哉!”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何为不为?”民寒则欲火,暑则欲冰,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 (5)。
【注释】
(1)去尊:废弃尊位。
(2)到:倒,相反。
(3)不(fǒu):否。
(4)施:惠子自称其名。
(5)当:适合。
【翻译】
匡章对惠子说:“您的学说主张废弃尊位,现在却尊奉齐王为王,为什么言行如此矛盾呢?”惠子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迫不得已,一定得击打自己爱子的头,而石头又可以代替他爱子的头——”匡章接过来说:“您是拿石头代替呢,还是不这样做呢?”惠子说:“我要拿石头来代替爱子的头。爱子的头是重要的,石头是轻贱的,击打轻贱之物而使重要之物避免受害,为什么不可以呢?”匡章又问:“齐王用兵不休,攻战不止,是什么缘故呢?”惠子说:“因为这样做功效大的话可以称王天下,次一等也可以称霸诸侯。现在可以用尊齐王为王的方法使齐王罢兵,使百姓得以寿终,免于死亡,这正是用石头代替爱子的头啊!为什么不去做呢?”百姓寒冷了就希望得到火,炎热了就希望得到冰,干燥了就希望潮湿,潮湿了就希望干燥。寒冷与炎热、干燥与潮湿互相对立,但它们在利于百姓方面是一样的。为百姓谋利岂止一种办法呢!只不过要适合时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