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利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考虑天下长远利益的重要性。文章通过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等事例,阐明“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的主张。同时批评了那种只贪图眼前利益,只顾子孙私利的错误做法。

【原文】

二曰: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 (1)。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由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 (2),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 (3),形虽同 (4),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注释】

(1)固处之以身若也:王念孙校本改“若”为“者”,应是。这句意思是,必定要身体力行。

(2)陈无宇:齐国大夫,谥“桓子”。丑:耻辱。按:陈无宇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乃分其土地财产,所以这里说他“可丑”。

(3)伯成子高:相传为尧、舜时的诸侯。戎夷:齐国的仁者。

(4)形:身形。

【翻译】

第二: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由此看来,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他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相比,虽然同样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

【原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1)“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 (2)。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 (3)?”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 (4),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 (5)。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 (6)?无虑吾农事 (7)!”协而耰 (8),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注释】

(1)趋就下风:快步走到下风头。这样做是为了表示谦卑。下风,风向的下方,喻下位或劣势。

(2)吾子:对人的敬称。

(3)故何也:什么缘故呢。《庄子·天地》作“其故何也”。

(4)劝:勉力向善。

(5)愉愉:和悦的样子。

(6)盍:“何不”的合音词。

(7)虑:乱,打扰。

(8)协:和悦。耰(yōu):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

【翻译】

尧治理天下时,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帝位让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去耕种。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里耕种。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尧治理天下时,您立为诸侯。现在传到我这里,您却辞去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伯成子高说:“尧的时候,不奖赏而人们却勉力向善,不惩罚而人们却畏惧为非。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兴,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现在奖赏和惩罚很频繁,而人们却争利而且不顺服,道德从此衰微了,谋私利的事从此兴起了,后世的混乱从此开始了。先生您为什么不走呢?您不要打扰我耕种!”说罢,面带和悦之色去覆盖种子,不再回头看禹。当个诸侯,名声显赫荣耀,实际情况又很安逸快乐,后嗣都能得到恩惠,这些,伯成子高不须问便能知道,然而却推辞不当诸侯,这是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混乱啊!

【原文】

辛宽见鲁缪公曰 (1):“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 (2)。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 (3),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 (4)。”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 (5)。”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 (6)?其辞曰:‘惟余一人 (7),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 (8)。’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 (9),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 (10),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 (11)。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 (12),岂不悲哉?

【注释】

(1)辛宽:鲁穆公臣。鲁缪公:即鲁穆公,战国时期鲁国君主,前407年—前376年在位。

(2)“知吾”句:后“知”字,明智,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

(3)营丘:古邑名,齐国国都,在今山东临淄北。渚:水边。

(4)杀:衰弱。

(5)若是:如此。

(6)成周:古邑名,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周初成王时,为防止殷顽民作乱,周公营建成周,迁殷顽民于此。

(7)余一人:古代帝王自称。

(8)诛:责备。

(9)爵:通“雀”。燕雀皆为小鸟,喻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者(此处喻辛宽)。鸿鹄:即鹄,天鹅。凤皇:俗作“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名。鸿鹄凤凰喻志向远大之人。

(10)翳(yì)蔚:遮盖。翳,遮蔽。

(11)”德不“句:“则不至其郊”下疑有脱文(依孙锵鸣说)。

(12)固:执一不通,固陋。诽訾:诽谤。

【翻译】

辛宽谒见鲁穆公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我们先君周公在受封这件事上不如太公望聪明。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滨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我们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从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微。”辛宽出去以后,南宫括进来见穆公。穆公说:“刚才辛宽责备周公,他的话是如此如此说的。”南宫括回答说:“辛宽是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成王建成成周时说的话吗?他说的是:‘我营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的地方容易被发现,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责备。’所以说,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辛宽是个小人啊!”如果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它们所谋求的,只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罢了,哪里比得上鸿鹄凤凰一飞就有飞千里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义不宏大,就不飞到他的郊野。愚昧卑下之人,他们为贤德之人谋划,也与此相同。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原文】

戎夷违齐如鲁 (1),天大寒而后门 (2),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3)。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叹曰:“嗟乎!道其不济夫 (4)!”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 (5)。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 (6),仁爱之心识也 (7),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注释】

(1)违:离开。如:往,到……去。

(2)后门:后于门。门,用如动词,关城门。

(3)爱:舍不得。

(4)济:成功。夫:语气词。

(5)未之识:不能知道是否是这样。之,代词,是“识”的宾语。

(6)达乎分:指达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晓生和死的区别,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7)识:当为“诚”字之误(依陈昌齐说)。

【翻译】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寒冷,城门关闭后才到达,就跟一个学生露宿城外。天冷得越来越厉害,他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杰出的人,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个不贤德的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学生说:“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戎夷长叹一声说:“哎!道义大概行不通啦!”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学生终于活命了。要说戎夷的才能一定能让整个社会安定,还不能确切知道。至于他想对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无以复加了。他通晓死和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上一篇:恃君
下一篇:知分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