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君主必须诚信的道理。诚信是君主治国的基本准则,君主能做到诚信,人民就会亲附,万物就会为己所用,就能称王于天下。君主如果丧失诚信,就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文章通过管仲劝说齐桓公对仇敌信守盟誓,最终成就霸业的事例,强调了诚信对国君的重要意义。
【原文】
七曰: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 (1):“允哉 (2)!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3)。故信之为功大矣。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 (4)。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人主有见此论者 (5),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注释】
(1)《周书》:古逸书,记载周代训诰誓命之书。
(2)允:诚信,真诚。
(3)满:完,成。
(4)赏:鉴别。
(5)见:知道。
【翻译】
第七: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而又诚信,谁能不亲附?所以《周书》上说“诚信啊:!诚信啊!”这是说如果不诚信,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能成功。因此诚信所产生的功效太大了。诚信树立了,虚假的话就可以鉴别了。虚假的话可以鉴别,整个天下就都成为自己的了。诚信所达到的地方,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会为自己所有。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君主如有知道这个道理的,那他很快就能称王了;臣子如有知道这个道理的,那就可以当帝王的辅佐了。
【原文】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 (1),风不信,其华不盛 (2),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 (3),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 (4)。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 (5),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 (6),丹漆染色不贞 (7)。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 (8),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注释】
(1)德:事物的属性,这里有表征、象征的意思。
(2)华:古“花”字。
(3)坚:坚实,指谷粒成熟,坚实饱满。
(4)冻闭不开:指地冻得不能裂开。按:本书《仲冬》有“冰益壮,地始坼”之语,“地始坼”即地冻得开始裂开缝隙。此处“冻闭不开”其意正与“地始坼”相反,乃是“地不刚”“寒不信”所致。
(5)诽谤:批评议论,指责。
(6)苦(gǔ):粗劣。伪:作假。
(7)丹漆:二者均为颜料。丹,红色。漆,黑色。贞:纯正。
(8)重袭:重叠。
【翻译】
天的运行不遵循规律,就不能形成岁时;地的运行不遵循规律,草木就不能长大。春天的特征是风,风不能按时到来,花就不能盛开,花不能盛开,那么果实就不能生长。夏天的特征是炎热,炎热不能按时到来,土地就不肥沃,土地不肥沃,那么植物生长成熟的情况就不好。秋天的特征是雨,雨不能按时降下,谷粒就不坚实饱满,谷粒不坚实饱满,那么五谷就不能成熟。冬天的特征是寒冷,寒冷不能按时到来,地冻得就不坚固,地冻得不坚固,那么就不能冻开裂缝。天地如此之大,四时如此变化,尚且不能以不遵循规律生成万物,更何况人事呢?
君臣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得安宁。当官不诚信,那么年轻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下的就会互相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轻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么就会离散怨恨,不能互相亲近。各种工匠不诚信,那么器物就会粗劣作假,丹和漆等颜料就不纯正。可以跟它一块开始,可以跟它一块终止,可以跟它一块尊贵显达,可以跟它一块卑微穷困的,大概只有诚信吧!诚信而又诚信,诚信重叠于身,就能与天意相通。靠这个来治理人,那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和甜美的露水就会降下来,寒暑四季就会得当。
【原文】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 (1)。鲁请比关内侯以听 (2),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 (3):“君宁死而又死乎 (4),其宁生而又生乎 (5)?”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 (6)。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 (7),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 (8),戮于君前 (9)。”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 (10):“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 (11)!”庄公曰:“封于汶则可 (12),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 (13),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 (14)。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 (15),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注释】
(1)去:距离,离。国:都城。封:封土为界。
(2)比:比照。关:国家的关隘。侯:指国内有食邑的大官。
(3)曹翙(huì):他书或作“曹刿”、“曹沫”。鲁庄公:春秋时鲁国君主,前693年—前662年在位。
(4)死而又死:指身危国亡。
(5)生而又生:指身安国存。“宁……宁……”是表示选择的习惯句式。
(6)坛:指土坛,古代盟誓时要积土为坛。
(7)自承:指把剑冲着自己。庄公这样做是表示自己决心同齐桓公拼命。
(8)钧:通“均”,同。
(9)戮于君前:死在您面前。意思是和您同归于尽。
(10)陛:殿或坛的台阶。
(11)毋或进者:谁也不要上去。毋,不要。或,语气词。
(12)汶:水名,泰山一带水皆名汶,靠近齐国。
(13)特:仅,只是。不盟:指不订立“去鲁国五十里”为界的盟约。
(14)贼:与“仇”义近,指外敌。
(15)壹匡:指齐桓公“一匡天下”。壹,一切,全部。听:听从。
【翻译】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庄公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曹翙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不听从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翙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翙手按着剑站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不聪明、不勇敢、不诚信,有这三种行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庄公是仇人,曹翙是敌人,对仇人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