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谕

【题解】

所谓“精谕”,是说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精神表现出来。文章一开始所举的一则寓言——海上之人有好蜻者,就是为了说明“精谕”的。文章所举例证,说明“圣人相谕不待言”,人的思想可以通过“容貌音声”、“行步气志”表现出来,圣贤之人对此能够体察,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主张“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原文】

三曰:

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1)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 (2),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后左右尽蜻也,终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闻蜻皆从女居 (3),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

【注释】

(1)言言:第一个“言”是名词,第二个“言”是动词。

(2)蜻:通“青”,青鸟,一种水鸟(依王引之说)。

(3)居:处,在一起。

【翻译】

第三:

圣人相互晓谕不需言语,思想可以先于言语表达出来。

海边有个喜欢青鸟的人,每当他停留在海边,总跟青鸟在一起嬉戏,飞来的青鸟数以百计都不止,前后左右尽是青鸟,整天玩赏它们,它们都不离开。他的父亲告诉他说:“听说青鸟都跟你在一起,你把它们带来,我也要玩赏它们。”第二天到了海边,青鸟没有一个飞来的了。

【原文】

胜书说周公旦曰 (1):“廷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事于此,而精言之而不明 (2),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口精谕不言 (3),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于无形,耳听于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能离矣。

【注释】

(1)胜书:人名。

(2)精:微。

(3)精谕(wěn):同“吻”。

【翻译】

胜书劝说周公旦道:“廷堂小而人很多,轻声说听不到,大声说别人就会知道。是轻声说呢,还是大声说呢?”周公旦说:“轻声说。”胜书说:“假如有件事情,隐微地说不能说明白,不说就不能办成。是隐微地说呢,还是不说呢?”周公旦说:“不说。”所以胜书能凭着不说话劝说周公,而周公旦也能凭着对方的不说话听懂他的意思。这就叫做不用别人说话就能听懂。不说出来的计谋,不能听到的事情,商虽然厌恶周,也不能挑毛病。嘴巴不讲话,通过神情告诉对方,纣虽然多心,也不能知道周的计谋。眼睛看到的都是无形的东西,耳朵听到的都是无声的东西,商朝探听消息的人虽然很多,也不能窥见周的秘密。听者与说者好恶相同,志欲一样,虽然是天子,也不能把他们隔断。

【原文】

孔子见温伯雪子 (1),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 (2),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 (3),目击而道存矣 (4),不可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 (5)。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

【注释】

(1)温伯雪子:当时的贤者。

(2)好:义未详。《庄子·田子方》作“久”,译文姑依《庄子》。

(3)夫:彼,那。

(4)击:触,接触。

(5)天符:天道。同:相合。

【翻译】

孔子去见温伯雪子,不说话就出来了。子贡说:“先生您希望见到温伯雪子已经很久了,现在见到了却不说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像那个人那样,用眼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之人,用不着再讲话了。”所以,还没有见到那个人就能知道他的志向,见到那个人以后他的内心与志向都能看清楚,这是因为彼此都与天道相合。圣人相互了解,哪里需要言语呢?

【原文】

白公问于孔子曰 (1):“人可与微言乎 (2)?”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 (3),易牙尝而知之 (4)。”白公曰:“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 (5)。”白公弗得也。知谓则不以言矣 (6)。言者谓之属也。求鱼者濡,争兽者趋,非乐之也 (7)。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 (8)。此白公之所以死于法室 (9)

【注释】

(1)白公:楚大夫,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因受陷害而出奔郑,后被郑人杀死。为报父仇,他谋划杀死楚国领兵救郑的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下文的问“微言”即指此。

(2)微言:不明言,以暗喻示意。

(3)淄、渑:齐国境内二水名。合:汇合。

(4)易牙:齐桓公近臣,善别滋味。

(5)谓:意思,思想。

(6)“知谓”句:“言”字当叠(依陶鸿庆说)。

(7)“求鱼”三句:以上几句是说,濡、趋是为了得鱼、得兽,如果不需濡、趋便可得鱼、得兽,人们就不会濡、趋了。以此喻言、谓的关系。

(8)末:微小,渺小。

(9)法室:刑室,监狱。

【翻译】

白公向孔子问道:“可以跟人讲隐秘之言吗?”孔子不回答。白公说:“讲的隐秘之言就如同把石头投入水中一样不为人所知,怎么样?”孔子说:“在水中潜行的人能得到它。”白公说:“就如同把水倒入水中一样不为人所知,怎么样?”孔子说:“淄水、渑水汇合在一起,易牙尝尝就能区分它们。”白公说:“这样说来,那么不可以跟人讲隐秘之言了吗?”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只有懂得言语的真实含意的人才可以啊。”白公不懂得这些。懂得言语的真实含意就可以不用言语了,因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捕鱼的要沾湿衣服,争抢野兽的要奔跑,并不是他们愿意沾湿衣服或奔跑。所以,最高境界的言语是抛弃言语,最高境界的作为是无所作为。才智短浅的人,他们所争的就很渺小了。这就是白公后来死在监狱里的原因。

【原文】

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 (1),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于卫无故 (2),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注释】

(1)卫姬:齐桓公夫人,娶于卫,故称“卫姬”。

(2)故:事,指战争之事。

【翻译】

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朝时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以后进入内室,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桓公说:“我对卫国没有战事,你为什么要请罪?”卫姬回答说:“我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脸色,这表明是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行揖让之礼请他进来。管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桓公说:“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您升朝时行揖让之礼很恭敬,说话很和缓,见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仲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了。”桓公用以掩盖自己意图的办法是不说话,现在管子却凭着容貌声音、夫人却凭着走路气质察觉到了。桓公虽然不说话,他的意图就像黑夜点燃烛火一样看得清楚明白。

【原文】

晋襄公使人于周曰 (1):“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 (2),曰:‘三涂为祟 (3)。’弊邑寡君使下臣愿藉途而祈福焉。”天子许之,朝,礼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 (4):“夫祈福于三涂,而受礼于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以待之 (5)。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 (6),涉于棘津 (7),袭聊、阮、梁、蛮氏 (8),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以断小事 (9),唯知言之谓者可为 (10)

【注释】

(1)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公元前627年—前621年在位。

(2)守龟:占卜用的龟甲。

(3)三涂:古山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这里的“三涂”指三涂山山神。祟:神降灾。

(4)苌弘:周景王、敬王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刘康公:周定王之子(一说为周匡王之子),食邑在“刘”,谥“康公”。刘在今河南偃师南。

(5)儆(jǐnɡ):使人警惕。戎车:兵车,战车。

(6)杨子:晋国的将帅。

(7)棘津:此处当指孟津(依服虔说),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州南。

(8)聊、阮、梁、蛮氏:小国名。

(9)“故言”句:“小”字当为衍文(依陶鸿庆说。)

(10)可为:当作“为可”(依王念孙说。)

【翻译】

晋襄公派人去周朝说:“我国君主卧病不起,用龟甲占卜,卜兆说:‘是三涂山山神降下灾祸。’我国君主派我来,希望借条路去向三涂山山神求福。”周天子答应了他,于是升朝,按礼节接待完使者,宾客出去了。苌弘对刘康公说:“向三涂山山神求福,在天子这里受礼遇,这是温和美善的事情,可是宾客却表现出勇武之色,恐怕有别的事情,希望您加以防备。”刘康公就让战车士卒做好戒备等待着。晋国果然先做祭祀的事,趁机派杨子率领十二万士兵跟随着,渡过棘津,袭击聊、阮、梁、蛮氏等小国,灭掉了其中三国。这就是实际和名称不相符,这种情况是圣人所能明察的,苌弘对此就审察清楚了。所以单凭言语不足以决断事情,只有懂得了言语的真实含意才可以决断事情。

上一篇:重言
下一篇:离谓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