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言

【题解】

本篇论述君主说话应该慎重。文章列举了殷高宗居丧三年不言、周成王桐叶封弟以及荆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故事,说明“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只有“重言”,才能做到言语不失误。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的例子,与下篇《精谕》相通。

【原文】

二曰: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 (1),天子也,即位,谅闇三年不言 (2)。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 (3),余唯恐言之不类也 (4),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注释】

(1)高宗:殷王小乙(盘庚之弟)之子武丁,德义高厚,殷人尊之为“高宗”。

(2)谅闇(ān):或作“谅阴”、“亮阴”等,指帝王居丧。

(3)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

(4)类:善。

【翻译】

第二:

君主说话,不可不慎重。殷高宗是天子,即位以后,守孝三年不说话。卿、大夫们很恐惧,对此感到忧虑。高宗这才说道:“凭我自己的力量使四方得到匡正,我惟恐说的话不恰当啊,因此才不说话。”古代的天子,他们对说话慎重到如此地步,所以说的话没有失误的。

【原文】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 (1),援梧叶以为珪 (2),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3)

【注释】

(1)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唐叔虞:成王之弟,封于唐(即后来的晋),故称“唐叔虞”。燕居:退朝而居,闲居。

(2)珪:也作“圭”,古玉名,诸侯用为守邑符信。

(3)有:通“又”。辅王室之固:古代诸侯乃天子屏障,叔虞封于晋,可藩屏周王室,使之巩固,所以这里这样说。

【翻译】

周成王与唐叔虞闲居时,摘下梧桐叶子当珪,交给唐叔虞说:“我拿这个来封你。”叔虞很高兴,把这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向成王请示说:“天子您封叔虞了吧?”成王说:“我是跟叔虞开玩笑呢。”周公回答说:“我听说过,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就颂扬。”成王于是就把叔虞封到晋。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劝说了,他一劝说就让成王对言谈更加慎重,使爱护弟弟的情义彰明,又因为封叔虞于晋而使周王室更加稳固。

【原文】

荆庄王立三年 (1),不听而好重言 (2)。成公贾入谏 (3),王曰:“不穀禁谏者,今子谏,何故?”王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重言也。”对曰:“胡不设不穀矣 (4)?”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 (5),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穀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 (6):“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8)。”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重言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 (9);成公贾之重言,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注释】

(1)荆庄王:即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

(2)听:指听朝,听政。重言(yǐn):隐语。

(3)成公贾:楚庄王之臣。

(4)设:施,行,这里有讲隐语之意。

(5)射:猜度,揣测。

(6)《诗》曰:下引诗句见《诗经·邶风·旄丘》,原诗作:“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有以:有原因。以,原因。

(8)处:居,安居。有与:义同“有以”。

(9)吴国为墟:指吴国被越国灭亡。

【翻译】

楚庄王立为国君三年,不理政事,却爱好隐语。成公贾入朝劝谏,庄王说:“我禁止人们来劝谏,现在你却来劝谏,这是为什么?”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劝谏,我希望跟您讲隐语。”庄王说:“你何不对我讲隐语呢?”成公贾回答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猜测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土山上,它之所以三年不动,是要借此安定意志;它之所以不飞,是要借此生长羽翼;它之所以不鸣,是要借此观察民间法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就将冲上天空;虽然不鸣,一鸣就将使人惊恐。你出去吧,我知道隐语的含义了。”第二天上朝,提拔的有五个人,罢免的有十个人。臣子们都非常高兴,楚国的人们都互相庆贺。所以《诗》上说:“为什么这么久不行动呢,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安居不动呢,一定是有缘故的。”这大概说的就是庄王吧!成公贾讲的隐语,胜过太宰嚭劝说的言论。太宰嚭劝说的言论被夫差听从了,吴国因此成为废墟;成公贾讲的隐语,被楚王理解了,楚国因此称霸诸侯。

【原文】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 (1),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重言!日之役者,有执蹠重言而上视者 (2),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 (3),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4)。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 (5),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 (6),衰绖之色也 (7);艴然充盈、手足矜者 (8),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 (9),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故臣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10)

【注释】

(1)莒(jǔ):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战国初期为楚所灭,后属齐,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2)蹠(zhí)重言:当指可以用足踏的耒。蹠,蹈,踏。重言,字书无考,疑为“枱”(sì)之异文(依孙诒让说)。枱,古代翻土农具上的木柄。

(3)宾者:即傧相,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延:引,领。

(4)意:猜测,揣度。

(5)显然:欢乐的样子。

(6)湫(jīu)然:清冷的样子。

(7)衰绖(cuīdié):指丧服。衰,丧衣,以麻布制成。绖,围在头上、缠在腰间的散麻绳。

(8)艴(bó)然:恼怒的样子。矜:奋,挥动。

(9)呿(qù):张口。唫(jìn):闭口。

(10)詹何:道家人物。田子方:战国时人,学于子贡,崇尚礼义。老耽:即老聃,老子。

【翻译】

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谋划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国人知道了,桓公感到很奇怪,说:“与仲父谋划攻打莒国,谋划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国人知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说:“国内一定有聪明睿智的人。”桓公说:“嘻!那天服役的人中有拿着耒向上张望的,我料想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来服役,不得替代。过了一会儿,东郭牙来了。管仲说:“这一定是那个把消息传播出去的人了。”于是就派礼宾官员领他上来,管仲和他分宾主在左右台阶上站定。管仲说:“传播攻打莒国消息的是你吧?”东郭牙回答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攻打莒国的话,你为什么要传播攻打莒国的消息呢?”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揣测,我是私下里揣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攻打莒国的话,你根据什么揣测出来的?”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神色:面露喜悦之色,这是欣赏钟鼓等乐器时的神色;面带清冷安静之色,这是居丧时的神色;怒气冲冲、手足挥动,这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那天我望见您在台上怒气冲冲、手足挥动,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您的嘴张开了,没有闭上,这表明您所说的是‘莒’。您举起胳膊指点,被指的正是莒国。我私下考虑,诸侯当中不肯归服齐国的,大概只有莒国了吧!因此我就传播了攻打莒国的消息。”大凡耳朵能听到,是因为有声音。现在没有听到声音,却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与手臂动作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是东郭牙不靠耳朵就能听到别人的话啊。桓公、管仲虽然善于保守秘密,也不能掩盖住。所以,圣人能在无声之中有所闻,能在无形之中有所见。詹何、田子方、老耽就是这样啊。

上一篇:审应
下一篇:精谕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