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君主要集中统一,使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国家才能治理好而没有危险。文章明确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如何做到“一”,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并列举了老聃等十家的主张,他们各执一说,如果不加选择的听从他们的议论来治国,国家很快就会遭遇危险。正确的方法是,兼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主张,以此“齐万不同”,使“如出一穴”,这正是文章标题“不二”的意义所在。
本篇文意不完整,且与八览各篇长短不一,恐多有脱漏。
【原文】
七曰: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 (1),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 (2),关尹贵清 (3),子列子贵虚 (4),陈骈贵齐 (5),阳生贵己 (6),孙膑贵势 (7),王廖贵先 (8),兒良贵后 (9)。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注释】
(1)群众人:即众人。
(2)墨翟:即墨子。墨子名翟。
(3)关尹:相传为春秋末期道家人物,曾为函谷关尹,故名“关尹”。
(4)子列子:即列子、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5)陈骈:即田骈,战国时期齐国人,彭蒙的学生,与慎到同为一派。
(6)阳生:即杨朱,战国初期魏国人。
(7)孙膑: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齐国人,孙武的后代。
(8)王廖:当为战国时期的兵家。他善将兵,战前仔细谋划,所以这里说他“贵先”。
(9)兒(ní)良:当为战国时期的兵家。他善兵家权谋之学,注重战后认真总结,所以这里说他“贵后”。按:此处文意未完,其下当有脱文。
【翻译】
第七:
听从众人的议论来治理国家,国家很快就会遇到危险。根据什么知道会是这样呢?老耽崇尚柔弱,孔子崇尚仁德,墨翟崇尚节俭,关尹崇尚清静,列子崇尚虚无,陈骈崇尚齐同,阳生崇尚自身,孙膑崇尚势力,王廖崇尚先谋,兒良崇尚后发。这十个人,都是天下的豪杰之士。
【原文】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 (1),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 (2),不足以成也。
【注释】
(1)如出乎一穴:这是比喻说法,意思是说从一个起点出发。
(2)速:敏捷。贯:贯通。习:熟习。
【翻译】
军队里设置锣鼓,是为了用来统一士兵的听闻;法令一律,是为了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聪明的人不得灵巧,愚蠢的人不得笨拙,是为了用来统一众人的智力;勇敢的人不得抢先,胆怯的人不得落后,是为了用来统一大家的力量。所以,统一就治理得好,不统一就治理得混乱,统一就平安,不统一就危险。能够使众多不同的事物齐同,使愚蠢、聪明、灵巧、笨拙的人都能用尽力气和才能,就像由一个起点出发一样的,大概只有圣人吧!没有驾驭臣下方法的智谋,不经过教化而具有的才能,依仗强力、敏捷、贯通、熟习,是不足以实现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