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先识览》八篇主要论述与君道有关的认识论、方法论。
第一篇《先识》论述君主要识贤、任贤。贤人能够洞察事物,事先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国家如果将要灭亡,君主不听贤人的谏戒,他们就会离开这个国家。这一点,古今都是一致的。文章列举了夏太史令终古“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归周”等事例,生动有力地说明,有道的贤者之所以先离开所在的国家,是因为他们预见到这些国家有将要灭亡的危险,而这些国家的君主又不采纳他们的忠言。通过这些事例,清楚地表明,君主任用贤人,善于听取贤人意见的重要意义,君主应该把这些当作治国的要务。
一曰: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翻译】
第一:
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土地的归属取决于城邑的归属,城邑的归属取决于人民的归属,人民的归属取决于贤人的归属。所以,贤明的君主得到贤人辅佐,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获得难道一定要亲自去巡视那里,亲自劝说那里的人民吗?只要得到根本就够了。
【原文】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 (1),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2)。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 (3),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 (4),自归于商。”
【注释】
(1)太史令:官职名。掌典册、祭祀、天文历算等。终古:人名。图法:图录和法典。
(2)“太史”句:传说桀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理朝政。终古执其图法泣谏,桀不听,终古遂出奔商。如,到……去。
(3)穷:困窘。
(4)守法之臣:指夏太史令终古。守法,掌管法典。
【翻译】
夏朝的太史令终古拿出图录法典,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更加暴虐荒淫。终古于是出逃投奔商。商汤高兴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轻慢贤人,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人都怨恨他,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归顺了商。”
【原文】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 (1),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2)。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 (3),辟远箕子 (4),爰近姑与息 (5)。妲己为政 (6),赏罚无方 (7),不用法式,杀三不辜 (8),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9)。”
【注释】
(1)内史:官职名。掌著作简册、策命官爵等。向挚:人名。
(2)之:到……去。
(3)酒德:酗酒的行为。
(4)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5)爰:乃。姑:妇女,指宠妃。息:小儿,这里指男宠。
(6)妲(dá)己:纣的宠妃。
(7)方:法则,原则。
(8)杀三不辜:指剖比干之心,折材士之股,刳(kū)孕妇而观其胞胎。不辜,无罪的人。
(9)周国:周的国都。
【翻译】
殷商的内史向挚,看到纣王越来越淫乱昏惑,于是用车载着殷商图录法典出逃投奔周。武王非常高兴,把这事告诉诸侯说:“商王昏乱至极,沉湎于饮酒作乐,躲避疏远箕子,亲近妇女和小人,妲己参与政事,赏罚没有准则,不依法度行事,残杀三个无辜的人,人民大为不服。他的掌管图录法典的臣子已出逃到周的国都。”
【原文】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 (1),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 (2),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 (3),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 (4):‘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 (5)。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 (6)。”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 (7),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 (8),固无休息,康乐 (9),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 (10),得史、赵骈以为谏臣 (11),去苛令三十九物 (12),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 (13):“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 (14);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 (15),周乃分为二 (16)。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注释】
(1)周威公:战国时小国西周国君。焉:之,代屠黍。
(2)比(bì):近来。
(3)天妖:不吉祥的天象。妖,不祥的征兆。
(4)曰:主语是晋公。
(5)晋果亡:这里指晋幽公遇乱而死。
(6)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支鲜虞族建立的国家,战国时改称中山,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一带。
(7)人之义:指人伦。
(8)切(qiè)倚:耳鬓厮磨,互相偎依。形容十分亲昵。他书或作“切”。切,贴近。倚,依。
(9)康乐:“康乐”上当有“淫昏”二字,今本疑脱(依许维遹说)。康,安。
(10)义莳、田邑:都是当时的贤人。
(11)史、赵骈:都是当时的正直之人。
(12)物:事。
(13)曰:主语是屠黍,下文是进一步论述,故又用一“曰”字。
(14)极言:尽言,敢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
(15)肂(sì):暂殡,把棺柩暂时埋在地中待以后安葬。
(16)周乃分为二:周威公死后,小国周分裂为西周、东周二小国。
【翻译】
晋国的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看到晋国君主骄横而没有德义,于是带着晋国的图录法典归顺周国。周威公接见他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我前一段在晋国的时候,不敢直言劝谏,我拿天象的异常,日月星辰的运行多不合度次的反常现象启示晋君,他说:‘这些又能怎么样?’我又拿人事的处理大多不符合道义,百姓都烦闷怨恨的情况启示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我又拿邻国不归服,贤人得不到举用的情况启示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像这样,就是不了解国家灭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上天生下人来就让男女有别。男女有别,这是人伦大义,是人与禽兽麋鹿不同的地方,是君臣上下所以确立的基础。中山国的习俗,以日为夜,夜以继日,男女耳鬓厮磨,互相偎依,没有止息之时,纵情安逸享乐,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坚持问他,他回答说:“您接着要灭亡。”威公这才害怕了,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对他们以礼相待,得到史、赵骈,让他们作谏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威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说:“我听说过,国家将兴盛的时候,上天给它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之人;国家将灭亡的时候,上天给它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之徒。”威公死了,暂殡九个月不得安葬,周国于是分裂为两个小国。所以有道之人的话,不可以不重视啊。
【原文】
周鼎著饕餮 (1),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2)。为不善亦然。
【注释】
(1)饕餮(tāotiè):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钟鼎彝器上常铸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2)报更:报偿。这句的意思是说,寓告诫之义,“周鼎著饕餮”象征残害人者立刻得到报应,正如饕餮食人,尚未及咽,其身已残亡。
【翻译】
周鼎铸上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吃人未及下咽,祸害已连累自身,这是表明恶有恶报啊。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原文】
白圭之中山 (1),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2)。所学有五尽 (3)。何谓五尽?曰:莫之必 (4),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注释】
(1)白圭:魏人。中山:指赵武灵王所灭的中山,与上文中山当属二国。
(2)之:此。
(3)所学:等于说“所闻”。
(4)必:相信。
【翻译】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又到了齐国,齐国的君主想要留他做官,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五尽’,什么叫‘五尽’?就是: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中山、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国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恶行,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国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湣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以燕国为首的五国军队,都没有什么益处,都没有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那些能使国家生存的东西,而走上了使自己灭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