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更

【题解】

“报更”即酬报、偿还的意思,谓礼贤下士定将得到厚报。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与天下贤者为伍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赵盾救助骫桑之饿人而使自身免于难、周昭文君礼遇张仪而使自己得以显荣、孟尝君礼遇淳于髡而使封邑得以保全等事例,说明君主礼贤下士,士必当舍身相报。礼贤下士是君主大立功名、安国免身的必由之道。

【原文】

四曰: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 (1),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 (2),周昭文君之所以显也 (3),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4)。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5)

【注释】

(1)为徒:指在一起。徒,徒党。

(2)赵宣孟:即赵盾,谥宣子,春秋时晋国正卿。免:指免于难。

(3)周昭文君:战国时东周国国君。

(4)孟尝君:战国时齐国公子田文,封于薛,孟尝君是他的封号。

(5)堪:通“媅(dān)”,乐,喜爱。

【翻译】

第四: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以它来安定国家,不是很容易做到吗!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子免于被杀、周昭文君达到显荣、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喜欢贤士不可以用骄横的态度屈致。

【原文】

昔赵宣孟将上之绛 (1),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 (2),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报更 (3),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 (4),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一朐 (5),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 (6),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 (7)。因发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孟宣之面,曰:“嘻,君轝 (8)!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 (9)?”反走对曰 (10):“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 (11)。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12)“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13)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注释】

(1)上:从地势低的地方到地势高的地方去叫“上”。绛:即故绛,晋国当时的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2)骫(wěi)桑:蟠曲的桑树。

(3)蠲(juān):清洁。指弄干净。报更:通“哺”,给人食物吃。

(4)宦:当仆隶。

(5)脯:干肉。朐(qú):弯曲的干肉。

(6)斯:尽。

(7)房:正室两侧的房舍。

(8)轝(yú):车,这里指乘车。

(9)而:你。

(10)反走:退避以示恭敬。

(11)德几无小:此句当是逸《书》文。

(12)“赳赳”二句:见《诗经·周南·兔罝》。赳赳:雄壮的样子。干:盾牌。

(13)“济济”二句:见《诗经·大雅·文王》。济济:众多的样子。

【翻译】

从前,赵宣子赵盾将要到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病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子停下车,让人给他准备食物,把食物弄干净给他吃。他咽下两口后才能睁开眼看。宣子问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羞于去乞讨,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子给了他一块干肉,他跪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有老母亲,想把这些干肉送给她。”宣子说:“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于是就离开了。过了二年,晋灵公想杀死宣子,在房中埋伏了兵士,等待宣子到来。灵公于是请宣子饮酒,宣子知道了灵公的意图,酒喝到一半就走了出去。灵公命令房中的兵士赶快追上去杀死他。有一个人追得很快,先追到宣子跟前,说:“喂,您快上车逃走!我愿为您回去拼命。”宣子说:“你名字叫什么?”那人避开回答说:“问名字干什么?我是骫桑下饿病的那个人啊。”他返回身去与灵公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子于是得以活命。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恩德无所谓小”的意思啊。宣子对一个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所以《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康。”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的,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广泛地寻找,就不会失掉了。

【原文】

张仪,魏氏余子也 (1)。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 (2),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 (3),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

【注释】

(1)余子:大夫的庶子。

(2)有间(jiàn):短时间,一段时间。

(3)逢泽之会:指秦在逢泽盟会诸侯。逢泽,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

【翻译】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宾客中有个人把这情况告诉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将要向西到秦国游说,希望您对他以礼相待。”昭文君会见张仪并且对他说:“听说客人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即便游说秦国,然而难道一定会受到赏识吗?客人倘或得不到赏识,请看在我的面上再回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愿与您共同掌管。”张仪退避,面向北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给他送行并且资助钱财。张仪到了秦国,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让他当了相。张仪感激昭文君,胜过他感激天下任何人。周是个小国,张仪看待它超过了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魏王曾给昭文君当御者,韩王给昭文君当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张仪的力量啊。

【原文】

孟尝君前在于薛 (1),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 (2),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 (3),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 (4)。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 (5),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蹶之请 (6),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注释】

(1)薛:孟尝君封地,故城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2)淳于髡:齐国大夫,以博学著称。

(3)固:本指独占,这里是贪婪的意思。

(4)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故称清庙。

(5)齐王:指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02年在位。知颜色:变了脸色。知,显现。

(6)颠蹶:仆倒。

【翻译】

孟尝君从前在薛的时候,楚国人攻打薛。淳于髡为齐国出使楚国,返回的时候,路过薛。孟尝君让人以礼相待,并亲自到郊外送他,对他说:“楚国人攻打薛,如果先生您不为此担忧,我将没有办法再侍奉您了。”淳于髡说:“我遵命了。”到了齐国,禀报完毕,齐王说:“到楚国见到了什么?”淳于髡回答说:“楚国很贪婪,薛也不自量力。”齐王说:“说的是什么意思?”淳于髡回答说:“薛不自量力,给先王立了宗庙。楚国贪婪而攻打薛,薛的宗庙必定危险。所以说薛不自量力,楚国也太贪婪。”齐王变了脸色,说:“哎呀!先王的宗庙在那里呢!”于是赶快发兵援救薛,因此薛才得以保全。趴在地上请求,跪拜着请求,即使能得到援救也是很少的。所以善于劝说的人,陈述形势,讲述主张,看到别人危急,就像自己处于危难之中一样,这样,哪里用得着极力劝说呢?极力劝说就鄙陋了。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

上一篇:下贤
下一篇:顺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