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攻

【题解】

长攻,当作“长功”,即以建功为上之意。本篇以越王勾践灭吴、楚王取蔡、赵襄子灭代为例,着重说明存亡成败都带有偶然性。因此,有时不循理义而行也可获得成功,为后世所称道。篇名“长功”,用意即在于此。对于这种“不备遵理”以求功名的做法,作者虽然认为“有失”,但又不得不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这种见解,与全书崇尚礼义的思想颇不合,而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庄子·盗跖》)的思想接近,这可以视为作者对统治者注重功利、崇尚权诈的妥协和让步。

为了论证成功有赖于机遇,文章开头就指出存亡治乱等“必有其遇”,“各一则不设”,说明作者看到了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但是,作者把矛盾双方的相遇看作天意即人力所不能左右、无法预知的偶然,这就陷入了天命论。

【原文】

五曰: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 (1)。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于此。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 (2),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注释】

(1)各一则不设:意思是,如果彼此相同,就不能实现这些(即治乱存亡安危强弱)了。一,一律,相同。设,施行。

(2)辩:通“辨”,辨别。

【翻译】

第五:

凡治和乱,存和亡,安和危,强和弱,一定要彼此相遇,然后才能成功。如果彼此相同,就不可能成功。所以,桀、纣虽然不贤德,但他们之所以被灭亡,是因为遇上了商汤、武王。遇上商汤、武王,这是天意,不是因为桀、纣不贤德。商汤、武王虽然贤德,但他们之所以能成就王业,是因为遇上了桀、纣。遇上桀、纣,这是天意,不是因为商汤、武王贤德。如果桀、纣不遇上商汤、武王,未必会灭亡。桀、纣如果不灭亡,他们即使不贤德,耻辱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假使商汤、武王不遇上桀、纣,未必会成就王业。商汤、武王如果不成就王业,他们即使贤德,显耀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所以,君主有大功,就听不到他有什么不好;亡国的君主,就听不到他有什么好。这就好比优秀的农民,他们善于区分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勤勤恳恳地耕种锄草,但未必能有收获。然而有收获的,一定首先是这些人。收获的关键在于遇上及时雨。遇上及时雨,这是靠上天,不是优秀农民所能做到的。

【原文】

越国大饥,王恐 (1),召范蠡而谋 (2)。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 (3),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 (4),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 (5)。非吴丧越,越必丧吴。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 (6)?故曰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 (7)。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 (8)。且夫饥,代事也,犹渊之与阪 (9),谁国无有?”吴王曰:“不然。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 (10)。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义,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之食。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 (11)

【注释】

(1)王:指越王勾践。

(2)范蠡:越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

(3)王:指吴王夫差。

(4)币:礼物。籴(dí):买进粮食,这里指借粮。

(5)仇雠(chóuchóu):仇人。

(6)厄(è):险要之地。

(7)雠:匹敌,对手。

(8)先王:指吴王阖闾。

(9)阪(bǎn):山坡。

(10)食(sì)饥饿:给饥饿的人粮食吃。

(11)禽:同“擒”,擒获。

【翻译】

越国遇上大灾年,越王很害怕,召范蠡来商量。范蠡说:“您对此何必忧虑呢?如今的荒年,这是越国的福气,却是吴国的灾祸。吴国很富足,钱财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虚名,不思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借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对此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吴王将要给越国粮食,伍子胥劝阻说:“不可给越国粮食。吴国与越国,土地相接,边境相邻,道路平坦,人民往来频繁,是势均力敌的仇国。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必定是越国灭掉吴国。像燕国、秦国、齐国、晋国,它们处于高山陆地,怎能跨越五湖九江穿过十七处险阻来占有吴国呢?所以说,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必定是越国灭掉吴国。现在要送给它粮食,给它吃的,这是长我们对手的锐气、养活我们的仇人啊。国家钱财缺乏,人民怨恨,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如不给它粮食而去攻打它,这本来是普通的道理。这就是从前我们的先王所以成就霸业的原因啊。再说闹饥荒,这是交替出现的事,就如同深渊和山坡一样,哪个国家没有?”吴王说:“不对。我听说过,正义的军队不攻打已经归服了的国家,仁德的人给饥饿的人粮食吃。现在越国归服了却去攻打它,这不是正义的军队;越国闹饥荒却不给它粮食吃,这不是仁德的事情。不仁不义,即使得到十个越国,我也不去做。”于是就给了越国粮食。没有过三年,吴国也遇到灾年,派人向越国请求借粮,越王不给,却来攻打吴国,吴王夫差被擒。

【原文】

楚王欲取息与蔡 (1),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奈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 (2)。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 (3),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王曰:“诺。”于是与蔡侯以飨礼入于息,因与俱,遂取息。旋舍于蔡 (4),又取蔡。

【注释】

(1)楚王:指楚文王。息:国名,为楚所灭,在今河南息县一带。蔡:国名,周武王弟叔度及其子胡受封之地,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妻之姨:妻妹。

(3)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人。

(4)旋:返,还。舍:军队临时驻扎。

【翻译】

楚王想夺取息国和蔡国,于是就假装跟蔡侯友好,跟他商量说:“我想得到息国,该怎么办?”蔡侯说:“息侯的夫人,是我妻子的妹妹。请让我替您宴飨息侯和他的妻子,跟您一起去,您乘机偷袭息国。”楚王说:“好吧。”于是楚王与蔡侯带着宴飨用的食品进入息国,楚国军队与他们同行,乘机夺取了息国。楚军回师驻扎在蔡国,又夺取了蔡国。

【原文】

赵简子病 (1),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 (2)。”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姊妻之,代君许诺。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 (3)。马郡宜马 (4),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 (5)。马郡尽 (6)。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 (7),数百人。先具大金斗 (8)。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 (9)。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 (10),与反斗之号。

【注释】

(1)赵简子:即赵鞅,赵襄子之父,晋卿。

(2)服衰(cuī):穿上丧服。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作,披于胸前。后来写作“缞”。夏屋之山:即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一带。

(3)善:好,这里是讨好的意思。故:事。

(4)马郡:代地产马,所以称之为“马郡”。宜马:适宜养马。

(5)谒:告诉。觞(shānɡ):飨,用酒食款待人。

(6)马郡尽:与上下文不能相连,当在上文“代君以善马奉襄子”之下。

(7)羽:舞者所持舞具。

(8)斗:古代酒器。

(9)笄(jī):簪子。

(10)刺笄之证:当作“刺笄之山”。

【翻译】

赵简子病重,召见太子告诉他说:“等我死了,安葬完毕,你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去观望。”太子恭恭敬敬地答应了。简子死了,安葬完毕以后,太子穿着孝服,召见大臣们并且告诉他们说:“我想登上夏屋山去观望。”大臣们都劝阻说:“登上夏屋山去观望,这就是出游啊。穿着孝服出游,不可以。”襄子说:“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废止。”大臣们都恭恭敬敬地答应了。襄子登上夏屋山,观看代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代国一派欢乐景象。于是襄子说:“先君必定是用这种办法来教诲我啊。”等到回来以后,思考夺取代国的方法,于是就先友好地对待代国。代国君主爱好女色,襄子就请求把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为妻,代国君主答应了。襄子的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以后,襄子事事都讨好代国。代地适宜养马,代国君主把好马奉献给襄子,代地的马都送光了。襄子告诉代国君主,请求宴飨他。事先命令几百个跳舞的人把兵器藏在舞具之中,并准备好大的酒器金斗。代国君主来了,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把金斗翻过来击打代国君主,只一下,代君脑浆就流了一地。跳舞的人拿着兵器搏斗,把代君的随从全都杀死了。于是就用代君的车子去迎接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在远处听说代君死亡的情形,就磨尖簪子自刺而死。所以赵国至今有“刺笄山”和“反斗”的名号。

【原文】

此三君者 (1),其有所自而得之 (2),不备遵理 (3),然而后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注释】

(1)三君:指上文提到的越王勾践、楚文王、赵襄子。

(2)有所自:指有使用的方法。

(3)备:完全。

【翻译】

这三位君主,他们都有办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完全按照常理行事,然而后世都称赞他们,这是因为他们有成就的缘故。如果有成就而又没有缺失,他们即使称王天下,也是可以的。

上一篇:义赏
下一篇:慎人一作顺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