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味

【题解】

本篇从得贤的角度论述治国必须务本的思想。文章首先说明君主立功名的根本在于得贤,而后指出得贤必须知贤、礼贤,由此引出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伊尹“说汤以至味”,文辞恢闳诡谲,而其用意不过是说明调和五味必须有术,君主要备享天下至味必须“知道”、“成己”,仍旧归结到务本上来。篇名为“本味”,就是在追求至味时应该务本的意思。

二曰: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贤之化也。非贤,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贤。

【翻译】

第二:

做事情从根本做起,经过短时间必定有收获;从枝节做起,就会劳而无功。功名的建立,是由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得到了贤人的教化。不是贤人,谁懂得事情的教化呢?所以说,建立功名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

【原文】

有侁氏女子采桑 (1),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 (2),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 (3),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4)。”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 (5)。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 (6)。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后乐 (7)。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固不独 (8),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而好独者 (9),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 (10)

【注释】

(1)有侁(shēn)氏:即有莘氏,古部族名。侁,通“莘”。

(2)烰(fú)人:庖人,厨师。

(3)伊水:水名,即伊河,源出河南卢氏县,东北流入洛河。

(4)伊尹:名挚,商汤臣。

(5)取:同“娶”,娶妻。

(6)媵(yìnɡ)女:指做有氏之女的陪嫁臣仆。媵,随嫁。

(7)相得:指贤主得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得贤主。

(8)固:本来,必定。

(9)奋:矜,自负。

(10)伯阳、续耳:相传都是尧时的贤人。

【翻译】

有侁氏的女子采摘桑叶,在中空的桑树里捡到一个婴儿,把他献给了自己的君主。君主命厨师哺育这个婴儿,并让他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厨师向君主报告说:“婴儿的母亲住在伊水边,怀了孕,梦见天神告诉她说:‘臼里如果出了水就向东跑,不要回头看!’第二天,她看到臼里出了水,就把情况告诉了她的邻居,向东跑了十里,回头一看,她的村子全被水淹没。于是她的身体变成了一棵中空的桑树。因此给这个婴儿起名叫伊尹。”这就是伊尹出生在空桑之中的缘由。伊尹长大了很贤德。商汤听说伊尹贤德,就派人向有侁氏请求要伊尹,有侁氏不答应。伊尹也想归附汤,汤于是就请求娶有侁氏女为妻,结为婚姻。有侁氏很高兴,就把伊尹作为女子陪嫁的奴仆给了汤。所以,贤明的君主为求得有道之士,没有什么办法不可使用;有道之士为归依贤明的君主,没有什么事不能做。贤明的君主和有道之士各如其愿,然后彼此都很快乐。他们事先不谋划就能亲密无间,不约定就能恪守信用,共同尽心竭力,承担危难和劳苦,内心却以此为乐。这就是成就极大功名的原因。贤明的君主、有道之士本来不会孤独,士如果孤独傲慢,君主如果骄傲而且喜好孤独,那么名声必定被毁灭,国家必定遭危险。所以黄帝派人去四方寻求贤人立为辅佐,尧、舜得到伯阳、续耳,然后成就了帝业。

【原文】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 (1),钟子期听之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3),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5)

【注释】

(1)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相传《高山流水》就是他的作品。鼓:弹奏。

(2)钟子期:姓钟,名期,子是古代男子的通称。春秋时楚国人。

(3)志在太山:志向在登大山。太山,即“大山”。

(4)汤汤(shānɡshānɡ)乎:水大流急的样子。

(5)自:自己,自身。

【翻译】

大凡贤德之人的品德,是有办法了解的。伯牙弹琴,钟子期听。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攀登高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高山一样巍峨!”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随流水奔流的志向,钟子期又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流水一样激荡!”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坏了琴,弄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寻求贤德的人也是这样。即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怎样尽忠呢?这就如同御手不好,良马也不会自己跑千里一样。

【原文】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 (1),爝以爟火 (2),衅以牺豭 (3)。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 (4)?”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 (5),水居者腥,肉玃者臊 (6),草食者膻。臭恶犹美 (7),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 (8),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9)。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 (10),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 (11),熟而不烂,甘而不噮 (12),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 (13),肥而不本味 (14)。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 (15),隽燕之翠 (16),述荡之本味 (17),旄象之约 (18)。流沙之西 (19),丹山之南 (20),有凤之丸,沃民所食 (21)。鱼之美者:洞庭之本味 (22),东海之鲕 (23)。醴水之鱼 (24),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 (25)。雚水之鱼 (26),名曰鳐 (27),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本味,寿木之华。指姑之东 (28),中容之国 (29),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 (30),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 (31),云梦之芹 (32),具区之菁 (33)。浸渊之草 (34),名曰土英。和之美者 (35):阳朴之姜 (36),招摇之桂 (37),越骆之菌 (38),鳣鲔之醢 (39),大夏之盐 (40),宰揭之露 (41),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42)。饭之美者:玄山之禾 (43),不周之粟,阳山之穄 (44),南海之秬 (45)。水之美者:三危之露 (46),昆仑之井,沮江之丘 (47),名曰摇水 (48),白山之水,高泉之山 (49),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50)。常山之北 (51),投渊之上 (52),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 (53),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 (54)。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 (55),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 (56),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 (57),岂越越多业哉 (58)?”

【注释】

(1)祓(fú):古代为除邪而举行仪式。

(2)爝(jué):束苇为炬,燃炬以祓除不祥。爟(ɡuàn)火:祓除不祥的火。

(3)衅(xìn):指以牲血涂祭器。牺豭(jiā):祭祀用的纯色雄猪。牺,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4)可对而为乎:当作“可得而为乎”。

(5)三群之虫:指下文的水居者(鱼鳖之属)、肉玃者(鹰雕之属)、草食者(獐鹿之属)。群,群居。虫,泛指各种动物。

(6)玃:通“攫”(jué)。用爪抓取。

(7)臭(xiù):气味。

(8)五味:咸、苦、酸、辛、甘。三材:指水、木、火。

(9)理:指火候适中。

(10)齐(jì):同“剂”,剂量,调剂。

(11)弊:通“敝”,败,坏。

(12)噮(yuàn):足,厚,这里是过厚的意思。

(13)澹:通“淡”,清淡。

(14)肥而不本味:大意是说肥而不腻。本味,字书无考。《集韵》引伊尹曰“肥而不臒”,《酉阳杂俎》作“肥而不腴”。

(15)獾獾:鸟名。《山海经·南山经》作“灌灌”。炙:通“跖”,指鸟的脚掌。

(16)隽燕:当作“巂燕”,鸟名。翠:鸟尾肉。

(17)述荡:兽名。《山海经·大荒南经》作“本味踢”。本味(wàn):通“腕”,这里指兽的小腿。

(18)约:指短尾。

(19)流沙:古地名。在敦煌西。

(20)丹山:古地名。在南方。

(21)沃民:沃民国,在西方。

(22)本味(pū):鱼名。

(23)鲕(ér):鱼名。

(24)醴水:水名,在湖南省西北部。

(25)有珠:指能吐珠。百碧:疑为“青碧”之误。碧,青玉。

(26)雚(ɡuàn)水:古水名。在西方。《山海经·西山经》作“观水”。

(27)鳐(yáo):鱼名。

(28)指姑:即姑余,山名。在东南方。

(29)中容之国:古代方国名。

(30)余瞀(mào):古山名。传说在南方。

(31)芸:菜名。

(32)芹:一种水生野菜。

(33)菁:菜名。

(34)浸渊:古池泽名。其地不详。

(35)和:调和,这里指调和五味的调料。

(36)阳朴:地名。传说在蜀郡。

(37)招摇:山名。传说在桂阳。

(38)越骆:当作“骆越”。骆,越的别名。菌:通“箘”(jùn)。竹笋。

(39)鳣(zhān):即鲟鱼。鲔(wěi):古书上指鲟鱼。鳣和鲔都是大鱼。醢(hǎi):肉酱。

(40)大夏:古泽名。或说是山名,传说在西方。

(41)宰揭:古山名。其处不详。

(42)长泽:古泽名。传说在西方。

(43)玄山:古山名。其处不详。

(44)阳山:指昆仑山之南,山南曰阳,故称“阳山”。穄(jì):也叫糜子,即黍之不粘者。

(45)秬(jù):黑黍。

(46)三危:古山名。传说在西方。

(47)沮江之丘:沮江边的山丘。沮江,水名。

(48)摇水:古水名。

(49)高泉:古山名。传说在西方。

(50)沙棠:树木名。生于昆仑山。

(51)常山:即恒山。汉避文帝刘恒讳、宋避真宗赵恒讳,改名常山。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西北。

(52)投渊:水名。

(53)箕山:山名。传说中尧时的许由隐居于此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

(54)汉:汉水。石耳:菜名。

(55)青龙:骏马名。下文的“遗风”也是骏马名。

(56)止:当为“亡”字之误。彼:别人。亡彼在己,意思是,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

(57)要:约,简约。

(58)越越:用力的样子。业:事。

【翻译】

汤得到伊尹之后,在宗庙里举行祓除灾邪的仪式,点燃苇束消除不祥,用纯色雄猪的血涂祭器。第二天,汤在朝堂上接见伊尹。伊尹为汤讲述美味,汤说:“可以得到并制作这些美味吗?”伊尹回答说:“您的国家小,不足以具备这些东西,当了天子然后才可以具备。三类动物,生活在水里的动物腥,吃肉的动物臊,吃草的动物膻。气味不好的仍然可以使之变好,这些都各有原因。调和味道的根本,首先在于用水。五种味道,三样材料,多次煮沸,多次变化,火是关键。火时而炽热,时而微弱,一定要用火除去腥味、臊味、膻味,但火候要适中,不要过度。调和味道,必定要用甜酸苦辣咸。先放后放,放多放少,调料的剂量很小,这些都有一定的规定。鼎中味道的变化,精妙细微,既不能言传,又不能意会,就如同射技御技的精微、阴阳二气的交合、四季的变化一样。所以,时间长,但不毁坏;做得熟,但不超过火候;甜,但不过度;酸,但不过分;咸,但不减损原味;辣,但不浓烈;清淡,但不过薄;肥,但不腻。肉中的美味,有猩猩的嘴唇,獾獾的脚掌,巂燕的尾肉,述荡的小腿,旄牛大象的短尾,以及流沙西边、丹山南边出产的沃国人所食用的凤凰卵。鱼中的美味,有洞庭湖的本味鱼,东海的鲕鱼,醴水中长着六只脚、能吐珠子、青翠色的名叫朱鳖的鱼,雚水中形状像鲤鱼可是却有翅膀、经常夜里从西海飞到东海的名叫鳐的鱼。菜中的美味,有昆仑山的本味菜,寿木的花果,指姑东边、中容国里的红树黑树的树叶。余瞀南边、南极边上颜色像碧玉一样的名叫嘉树的菜,阳华池的芸菜,云梦泽的水芹,具区泽的菁菜,浸渊的名叫土英的草。调料中的美味,有阳朴的姜,招摇的桂,骆越的笋,鳣鱼鲔鱼做的肉酱,大夏的盐,宰揭的洁白如玉的露,大泽的鸟卵。粮食中的美味,有玄山的禾谷,不周山的小米,阳山的糜子,南海的黑黍。水中的美味,有三危山的露水,昆仑山的泉水,沮江边山丘上名叫摇水的泉水,白山的水,高泉山上冀州之水源头的涌泉。水果中的美味,有沙棠树的果实,常山北边、投渊上面先帝们享用的各种果实,箕山东边、青鸟居住之处的甜山楂,长江边的橘子,云梦泽畔的柚子,汉水旁的石耳。运来这些水果,要用青龙马和遗风马。不先当天子,就不可能具备这些美味。天子不可以勉强去当,必须先懂得大道。具备大道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自己具备了大道,因而就能成为天子。能成为天子,那么美味就齐备了。所以,审察近的就可以了解远的,自己具备了大道就可以教化别人。圣人的办法很简约,哪里用得着费力去做许多事情呢?”

上一篇:孝行
下一篇:首时一作胥时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