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孝行

【题解】

本篇主要阐述孝道为治国之本。文章反复说明孝道的重要,把孝说成“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纪”,视孝为“民之本教”,执守孝道可以使“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作者认为,天子的爱民,臣民的忠君、交友、勇战,治国的各种方策,乃至仁、义、礼、信、强等道德观念,无一不是以孝为基础的,无一不是孝道的推广扩充。对于“孝”的具体内容,文章从爱身全体、“五养”、“三难”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本篇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孝道的专论。自曾子论孝以下,文字与《礼记》的《祭义》基本相同。

本览八篇,都是围绕修身治国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述行为和结果、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

【原文】

一曰: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 (1),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 (2)。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注释】

(1)章:同“彰”,卓著。

(2)罢:通“疲”,疲困。北:战败逃跑。

【翻译】

第一:

凡是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必先致力于根本,而把非根本的东西放在后边。所谓根本,不是说的耕耘种植,而是致力于人事。致力于人事,不是说人民贫困而让它富足,人口稀少而让它众多,而是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做到孝,那么名声就卓著荣耀,臣下就会服从,天下就会赞誉;臣子做到孝,那么侍奉君主就会忠诚,居官就会清廉,面临灾难就能献身;士人百姓做到孝,那么耕耘就用力,攻必克,守必固,不疲困,不败逃。孝道,是三皇五帝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

【原文】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 (1),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 (2),此天子之孝也。

【注释】

(1)亲重:即上文说的“所亲”、“所重”。下文“轻疏”指“所轻”、“所疏”。

(2)究:穷,极。

【翻译】

掌握一种原则因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去掉,普天之下都会顺从,大概只有孝道吧!所以评论人一定先根据他对亲近之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到他对疏远之人的态度;一定先依据他对关系重要之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到他对关系轻微之人的态度。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对跟他关系亲近重要的人行孝道,而对跟他关系轻微疏远的人也不怠慢,那么这就是笃厚谨慎于孝道了。这就是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啊。所以,热爱自己的亲人,不敢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的亲人,不敢怠慢别人。把热爱尊敬全都用在侍奉亲人上,把光明施加在百姓身上,推广到普天下,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原文】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 (1)。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 (2),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商书》曰 (3):“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注释】

(1)父母之遗体:身体乃父母所生,所以把自己的身体说成“父母之遗体”。遗,遗留。

(2)陈(zhèn):同“阵”,军阵。

(3)《商书》:当为古逸书。

【翻译】

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敢不谨慎呢?平居不恭敬,不是孝顺;侍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顺;居官不谨慎,不是孝顺;交友不诚实,不是孝顺;临战不勇敢,不是孝顺。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连累到亲人,怎敢不谨慎呢?”《商书》上说:“刑法三百条,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重的了。”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翻译】

曾子说:“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五条:尊崇有道德的人,尊崇地位尊贵的人,尊敬老人,尊敬年长的,爱护年幼的。这五条,就是先王用来使天下安定的方法。所以尊崇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他接近于圣贤;所以尊崇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接近于君主;所以尊敬老人,是因他接近于父母;所以尊敬年长的,是因为他接近于兄长;所以爱护年幼的,是因为他接近于弟弟。”

【原文】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 (1)。故舟而不游 (2),道而不径 (3),能全支体 (4),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注释】

(1)阙:同“缺”,损,这里是毁坏的意思。

(2)舟而不游:渡水时乘船而不游涉。这样可以免于水淹。舟,乘船。

(3)道而不径:走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这样可以免于危险。径,走小路。

(4)支:同“肢”,四肢。

【翻译】

曾子说:“父母生下了自身,儿子不敢毁坏;父母养育了自身,儿子不敢废弃;父母保全了自身,儿子不敢损伤。所以渡水时乘船而不游涉,走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能保全四肢身体,以便守住祖庙,可以叫做孝顺了。”

【原文】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 (1),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 (2),养目之道也;正六律 (3),和五声 (4),杂八音 (5),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 (6),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 (7),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序用之,可谓善养矣。

【注释】

(1)床笫(zǐ):床铺,泛指卧具。笫,床上的席子。

(2)文章:古代绘画,青与赤相间谓之“文”,白与赤相间谓之“章”。这里的“文章”指错综华美的花纹。

(3)六律:古代用竹管的长短把乐音按高低分为十二类,又分阴阳各六,阳声叫六律,阴声叫六吕。这里的“六律”指乐律。

(4)五声:宫、商、角、徵(zhǐ)、羽谓之“五声”。

(5)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即金、土、丝、匏、石、革、木、竹。这里的“八音”泛指音乐。

(6)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

(7)说:同“悦”,喜悦。

【翻译】

养身之道有五条:修葺房屋,使卧具安适,节制饮食,这是保养身体的方法;树立五色,设置五彩,排列花纹,这是保养眼睛的方法;使六律准确,使五声和谐,使八音协调,这是保养耳朵的方法;把饭做熟,把肉煮熟,调和味道,这是保养嘴的方法;面色和悦,言语动听,举止恭敬,这是保养意志的方法。这五条,依次更替实行,就可以叫做善于保养身体了。

【原文】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 (1),瘳而数月不出 (2),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 (3)!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 (4)。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5)

【注释】

(1)乐正子春:姓乐正,名子春,战国时人,曾参的学生。

(2)瘳(chōu):病愈。

(3)而:尔,你们。

(4)咫步:极言距离之近。古代以八寸为咫。

(5)躬:身体。

【翻译】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却几个月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神色。学生们问他说:“先生您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却几个月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神色,请问这是什么缘故?”乐正子春说:“你们问这个问得好啊!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曾子又从孔子那里听说过这样的话:父母完好地把儿子生下来,儿子要完好地把身体归还父母,不亏损自己的身子,不毁坏自己的形体,这可以叫做孝顺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记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才忧愁。”所以说,身体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父母亲留给的。

【原文】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 (1),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 (2);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注释】

(1)没:同“殁”,死。

(2)履:行,做。

【翻译】

人民根本的教养是孝顺,实行孝道就是奉养。奉养父母是可以做到的,从内心对父母恭敬就比较难做到了;从内心对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使父母安宁就比较难做到了;使父母安宁是可以做到的,能始终如一就比较难做到了。父母死了以后,自己行为谨慎,不要带给父母坏名声,可以叫做能善始善终了。所谓仁,就是以孝道为仁;所谓礼,就是以行孝道为礼;所谓义,就是以孝道为宜;所谓信,就是以孝道为信;所谓强,就是以孝道为强。欢乐自然会由于实行孝道而产生,刑罚自然会由于违背孝道而施行。

上一篇:谕大
下一篇:本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