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士节

【题解】

本篇以及《季冬纪》中的《介立》、《诚廉》、《不侵》都是谈士的节操的。本篇记述了齐国的隐士北郭骚悦服晏子之义、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的事迹,宣扬了士“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的节操,阐发了孟子“舍身取义”的思想。文章呼吁“欲立大功名”的人主当以寻找这样的士作为要务。

【原文】

二曰: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 (1),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 (2)。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3)

【注释】

(1)当:面对。理:义。

(2)由:用。

(3)佚(yì):通“逸”,安逸。

【翻译】

第二:

士的为人,面对正义不避危难,面临祸患忘却私利,舍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行为的人,国君不得与他交友,天子不得以他为臣。大至安定天下,其次安定一国,一定要用这样的人。所以君主想要大立功名的,不可不致力于访求这样的人。贤明的君主把精力花费在访求贤士上,而对治理政事则采取超脱的态度。

【原文】

齐有北郭骚者 (1),结罘罔 (2),捆蒲苇 (3),织萉屦 (4),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 (5):“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 (6),辞金而受粟。

【注释】

(1)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

(2)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

(3)捆:砸。编蒲苇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牢固。

(4)萉屦(fèijù):麻鞋。

(5)晏子:春秋时齐人,名婴,字平仲,继其父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俭力行名显诸侯。

(6)府:国家储藏财物的地方。

【翻译】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奉养母亲的东西。”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志节高尚,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不苟且求免。现在他到您这儿来寻求奉养母亲的东西,这是悦服您的道义,您一定要给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原文】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 (1),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注释】

(1)沐浴而出:表示恭敬有礼。沐浴,洗发洗身。

【翻译】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子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原文】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 (1)’。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2)。”著衣冠 (3),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 (4),造于君庭 (5),求复者曰 (6):“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 (7),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注释】

(1)伉(kànɡ):当,承担。

(2)白:这里是洗清冤诬的意思。

(3)著(zhuó):穿着,穿戴。

(4)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

(5)造:到……去。

(6)复者:指君庭门前负责传话通禀的下级官吏。

(7)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翻译】

北郭子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寻求奉养母亲的东西。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将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将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头的竹匣上前,把它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原文】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 (1),及之国郊 (2),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

(1)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2)郊: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称郊。

【翻译】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真是不了解士啊。”

上一篇:季冬
下一篇:介立一作立意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