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审己

【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审己”的必要。所谓“审己”,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求诸内而不求诸外的意思。文章一开始就指出:“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超过一般人,就在于他们“知故”,即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文章通过子列子问射于关尹子的例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审己”。文章还列举了柳下季、齐湣王、越王授三个人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审己”、“知故”的重要。本篇思想与关尹学派相通。

【原文】

四曰: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 (1),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 (2)。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 (3)

【注释】

(1)而:相当于“若”。

(2)知:知故,即知道事物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3)以:用。

【翻译】

第四:

大凡物之所以这样,必有原因。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做事得当,也和不知相同,最终必为外物所困。先代君王、知名之士、通达之师之所以超过平庸之辈,正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水从山中流出奔向大海,并不是水厌恶山而向往海,而是山高海低的形势使它这样的。庄稼生在田野而贮藏在仓中,并不是庄稼有这种欲望,而是人们都需用它啊。

【原文】

故子路掩雉而复释之 (1)

子列子常射中矣 (2),请之于关尹子 (3)。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4)。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注释】

(1)子路: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掩,覆而取之,罩住。

(2)子列子:战国时郑人,姓列,名御寇。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通“尝”。

(3)关尹子:古代道家人物,名喜,为函谷关令,故又称关令尹。现存《关尹子》九篇是后世假托之作。

(4)有以:有原因。

【翻译】

所以子路罩住野鸡却又放了它,是由于自己尚未知道捉到它的原因。

子列子曾射中目标,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关于射箭的道理。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吗?”子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现在还不能跟你谈论大道。”子列子回去练习射箭,练了三年,又去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吗?”子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奉守它而不要失掉。”不只射箭如此,国家的生存,国家的灭亡,人的贤明,人的不肖,也都各有原因。圣人不去考察存亡和贤不肖本身,而是考察造成它们这样的原因。

【原文】

齐攻鲁,求岑鼎 (1)。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 (2),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 (3),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 (4),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 (5)。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 (6)。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注释】

(1)岑(cén)鼎:鲁国宝鼎,因形高而锐,类岑之形,故名岑鼎。岑,小而高的山。

(2)反:同“返”。

(3)柳下季: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字季,因食邑柳下,故称柳下季,谥惠,故又称柳下惠。

(4)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5)国:喻持守之物,这里指信誉。

(6)且:相当于“若”。此:疑是衍文。

【翻译】

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君用车拉着另一只鼎送到齐国。齐侯不相信,把它退了回来,认为不是岑鼎,并派人告诉鲁侯说:“如果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我愿意接受它。”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复说:“您答应齐侯把岑鼎送给他,为的是使国家免除灾难。我自己这里也有个‘国家’,这就是信誉。毁灭我的‘国家’来挽救您的国家,这是我难以办到的。”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运往齐国去了。像柳下季这样可称得上善于劝说国君了。不仅保持了自己的信誉这个“国家”,又能保存住鲁君的国家。

【原文】

齐湣王亡居于卫 (1),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 (2):“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 (3)。”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 (4)?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注释】

(1)齐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地(一作遂),公元前300年—前284年在位,一度与秦昭王并称东、西帝,后燕合五国之兵攻齐,齐湣王逃到卫国。

(2)公玉丹:齐湣王之臣。

(3)已:止,这里是克服的意思。

(4)故:等于说“乃”,竟,竟然。

【翻译】

齐湣王流亡国外,住在卫国。有一次,白天散步,齐湣王对公玉丹说:“我已流亡国外了,却不知道流亡的原因。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当纠正自己的过失。”公玉丹回答说:“我以为大王您已经知道了呢,您竟然还不知道吗?您之所以流亡国外,是因为您太贤明的缘故。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恶大王您的贤明,于是他们互相勾结,合兵进攻大王。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湣王很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啊!”这也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灭亡啊!这正是公玉丹之所以能够蒙骗他的原因。

【原文】

越王授有子四人 (1)。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 (2)。恶其三人而杀之矣 (3)。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注释】

(1)越王授:勾践六世孙无颛(zhuān)。疑即《贵生》篇的“王子搜”。

(2)后:指王位继承人。

(3)恶(wù):诽谤,诋毁。

【翻译】

越王授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名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四个儿子全都杀掉,让自己成为越王的继承人。豫毁谤其中三子,让越王把他们杀掉了。国人很不满,纷纷指责王。豫又毁谤剩下的一子,想让越王杀掉他,越王没有听从豫的话。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被杀,于是借着国人的愿望把豫驱逐出国,并包围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不听从豫的话,所以才遭到这样的灾祸。”这也是不知自己为什么灭亡啊。

上一篇:知士
下一篇:精通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