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威

【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战争之道。文章首先强调了“义”的重要性,指出“义”是“万事之纪”,战争自然也不例外,只要统一于“义”,就可使“三军一心”,号令无阻,无敌于天下了。其次强调了号令的重要性,指出“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文章还论述了有关战略战术的一些原则。如:“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士民未合而威已谕矣”;“凡兵,欲急疾捷先”;“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等等,这些军事思想都是很可贵的。

【原文】

二曰: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 (1)。过胜之 (2),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注释】

(1)过:等于说“败”。

(2)过胜之:句末承上文省略了“所在”二字。

【翻译】

第二:

义是万事的法则,是君臣、长幼、亲疏产生的根基,是国家治乱、安危、胜败的关键。胜败的关键,不要向其他方面寻求,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寻找。

【原文】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 (1),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注释】

(1)一:统一。

【翻译】

人的本性都是想要生存而厌恶死亡,想要荣耀而厌恶耻辱。死生、荣辱的原则统一于义,就可以使三军将士思想一致了。

【原文】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 (1),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 (2),深痛执固 (3),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 (4),其令信者其敌诎 (5)。先胜之于此 (6),则必胜之于彼矣。

【注释】

(1)至兵:最好的军队。指正义之师。

(2)捷:通“接”,接触、感觉的意思。

(3)深痛:深切。

(4)强:这里是不可冲犯的意思。

(5)信:通“伸”,这里是畅行无阻的意思。诎(qū):通“屈”,屈服。

(6)此:这里指朝廷。下文“彼”指战场。

【翻译】

凡军队,人数应该众多,军心应该一致。三军思想一致,就可以使号令畅行无阻了。号令能够畅行无阻的君主,他的军队也就无敌于天下了。古代的正义之师,人民尊重号令,看得比天下还重大,比天子还尊贵。号令藏于民心,感于肌肤,深切牢固,不可动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改变。像这样,敌人自然不战而溃,哪儿还值得一击呢?所以说:号令不可冲犯的军队,它的敌手必然软弱;号令畅行无阻的军队,它的敌手必然屈服。运筹帷幄就已经胜过了敌手,因此,在战场上战胜敌手就是必然的了。

【原文】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 (1);勇,天下之凶德也 (2)。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 (3)。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 (4)。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 (5),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桴鼓干戈哉 (6)?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 (7),窅窅乎冥冥 (8),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 (9)

【注释】

(1)凶器:兵器是杀伤人的工具,所以古称兵器为凶器。凶,杀伤人。

(2)凶德:勇武作为古代的一种道德,是体现在战争中的,而战争必杀伤人,所以古称勇武为凶德。

(3)犹:通“由”,由于。

(4)慑(shè):恐惧。这里是使恐惧的意思。

(5)才民:疑是“士民”之误。士民,古代四民(士民、商民、农民、工民)之一。这里指士卒。合:古称交战为合。

(6)桴(fú)鼓:鼓槌和鼓。古时作战,击鼓以令进军。干:盾。

(7)通: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8)窅窅(yǎo):义与“冥冥”相近,潜藏隐晦的样子。

(9)诚:实。

【翻译】

凡兵器都是天下的凶器,勇武是天下的凶德。动用凶器,施行凶德,是由于不得已。动用凶器必定要杀人,杀恶人是使人民得以生存的手段;施行凶德必定要显示武力,显示武力是叫敌手畏惧的手段。敌手畏惧屈服,人民获得生存,这是正义之师兴盛的原因。所以,古代的正义之师出征,士兵尚未交锋,而威力就已经使人知道了,敌手就已经降服了,难道还一定用得着击鼓冲锋厮杀吗?所以,善于让人明白自己威力的,他的威力在他尚未发挥、尚未显示之前就已经产生作用了。深远难见,没有谁知道它的真实情况,这就是威力达到顶点的情形。

【原文】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 (1)。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论威之地矣 (2)。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 (3),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 (4)。冉叔誓必死于田侯 (5),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于襄子 (6),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 (7);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 (8)?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 (9),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 (10),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论威兵利械 (11),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 (12)。今以木击木则拌 (13),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沈 (14),以涂投涂则陷 (15),此疾徐先后之势也。

【注释】

(1)而:相当于“与”。

(2)兔起凫(fú)举:喻行动迅疾。起,疾跑。凫,水鸟名,俗称“野鸭”。举,起飞。死论威(mèn)之地:指地势险恶的绝地。论威,气绝。

(3)并(bǐnɡ):同“屏”,抑止。专精:使精神专一。

(4)一:使……专一。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代上文的心、目、耳。

(5)冉叔:战国时的义士。田侯:战国时齐国国君,田姓。

(6)豫让:春秋末年晋国人,晋卿智瑶的家臣。智氏被韩、赵、魏三家灭掉之后,他一再谋刺赵襄子,后事败自杀。襄子:名无恤(一作“毋论威”),赵简子之子,晋卿。他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氏。

(7)“成荆”二句:其事未详。成荆,春秋时齐国的勇士,常与孟贲并提。他书或作“成论威(jiàn)”、“成庆”。

(8)必:坚决做到。

(9)悼:恐惧。单荡精神:精神衰弱动摇。

(10)离:违。

(11)论威(xiān):锋利。械:器具,这里指兵器。

(12)南巢:古地名。据《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故址当在今安徽巢县。史传夏桀被成汤放逐,死于南巢。

(13)拌(pàn):通“判”,分开。

(14)沈(chén):同“沉”。

(15)涂:泥。这几句的意思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行动迅速、处于主动地位、先发制人的就占上风。

【翻译】

凡用兵打仗,应该行动迅速,先发制人。要想行动迅速,先发制人,方法在于明辨迟缓落后与迅速抢先的区别。行动迅速、先发制人,这是决定正义之师胜利的因素。因而不可滞留一处,懂得军队不可滞留的道理,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该迅速避开的死绝之地了。这样,纵有江河之险也可以凌越它,纵有大山险塞也能够攻陷它。要克敌制胜,只要精神专一,心里什么都不想,眼睛什么都不看,耳朵什么都不听,把心力、眼力、耳力都集中在军事上就行了。冉叔发誓一定要杀死齐侯,齐国君臣都十分恐惧;豫让决心要刺杀赵襄子,赵氏上下都很惊恐;成荆跟韩主拼命,周人都十分敬畏。一个人决心拼命尚且如此,又何况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决心要达到目的呢?那还有什么人能够跟他抗衡呢?士兵尚未交锋而欲望就已经满足了。敌人恐惧害怕,精神衰竭、动摇,已经达到极点了。他们吓得都像是精神错乱一样,魂不守舍,行走不知目标,奔跑不知去处,纵有险阻要塞、坚甲利兵,心里也不敢依托,精神也无法安宁,这就是夏桀之所以死在南巢的缘故啊。假如用木头击打木头,后者就会裂开;把水注入水中,后者就会散开;把冰投向冰面,后者就会沉没;把泥抛向泥中,后者就会下陷;这就是快慢先后的必然态势。

【原文】

夫兵有大要 (1),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 (2),则得之矣。专诸是也 (3),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 (4)。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密其躅路 (5),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 (8)

【注释】

(1)大要:指最关键之处。

(2)“知谋”句:懂得算计敌人考虑不到以及不防备的地方,即懂得“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始计》)。物,这里指敌方。第二个“之”字作连词用,相当于“与”。

(3)专诸:春秋时吴国人。他借献鱼之机,用藏在鱼腹中的匕首为吴公子光(阖闾)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也当场被杀。

(4)吴王壹成:专诸一举而成全了阖闾,使他当上吴王。

(5)躅(zhuó):足迹。

(6)“则士”句:这句意思是说,正义之师的武士远远胜过专诸。议,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翻译】

用兵有它的关键,如果懂得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那就掌握了用兵的关键了。专诸就是这样,他不过是独自一人手举剑落罢了,专诸仅一举就成全了阖闾,使他当上吴王。又何况正义之师呢?正义之师人数多的几万,少的也有几千,所到之处,足迹布满道路,在敌国畅行无阻,像这样的武士,专诸怎么能跟他们相提并论呢!

上一篇:仲秋
下一篇:简选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