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仲秋

【题解】

见《孟秋》。

【原文】

一曰:

仲秋之月,日在角 (1),昏牵牛中,旦觜嶲中 (2)。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 (3)。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 (4),群鸟养羞 (5)。天子居总章太庙 (6),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注释】

(1)角: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

(2)觜嶲(x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猎户座。

(3)南吕: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4)玄鸟:燕子。

(5)养羞:指鸟养护增生毛羽准备过冬。

(6)总章太庙: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翻译】

第一:

仲秋八月,太阳的位置在角宿。初昏时刻,牵牛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觜仲秋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秋于天干属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蓐收,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的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南吕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辣,气味是腥,要举行的祭祀是门祭,祭祀时祭品以肝脏为尊。这个月凉风生,候雁从北来,燕子回南方,各类鸟儿都养护增生它们的羽毛来准备过冬。天子住在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乘坐白色的兵车,车前驾白色的马,车上插白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白色的衣服,佩戴白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麻籽和狗肉,用的器物锐利而深邃。

【原文】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 (1),行麋粥饮食 (2)。乃命司服具饬衣裳 (3),文绣有常 (4),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 (5),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注释】

(1)几(jī):坐时放在身边供凭依的小桌。

(2)行:赐予。麋(mí)粥:粥。麋,通“糜”,粥。

(3)司服:主管服制的官吏。衣:上衣。裳(chánɡ):下衣。

(4)文:画。常:指固定的规格。古时制度,祭服上衣用画,下衣用绣。

(5)枉桡:都是弯曲的意思,这里“枉”指不按法律公正断案,“桡”指不按公理申明正义。

【翻译】

这个月,要赡养衰老的人,授予他们几案和手杖,施与他们稀粥饮食。命令主管服制的官吏准备并整饬衣裳,祭服的文饰有固定的规格,大小长短有一定的制度,祭服之外的服装也有一定的尺寸,必须依照旧有的规定,随着服制的不同,冠带也有相应的固定规格。命令司法官重申严明各种刑罚,斩杀罪犯一定要恰当,不要曲法冤枉人。如果有曲法冤枉人的事,执法者要遭受灾祸。

【原文】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 (1),视全具 (2),案刍豢 (3),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 (4),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 (5),上帝其享。天子乃傩 (6),御佐疾 (7),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注释】

(1)宰祝:即充人、太祝,官名,主管牺牲及祭祀。

(2)全具:指牺牲完整没有毁伤。

(3)刍豢(huàn):指牺牲豢养的情况。刍,指用草喂养牛羊。豢,指用谷物喂养猪狗。

(4)比类:合乎旧例。

(5)五者:指全具、肥瘠、物色、小大、长短。

(6)傩(nuó):祭祀名,逐除灾疫、不祥。

(7)御:止。佐疾:指疫疠。

【翻译】

这个月,命令主管牺牲和祭祀的官吏巡视用来祭祀的牺牲,看看形体是否完整,喂养的情况如何,是肥是瘦,毛色是否纯一,一定要符合旧例;量量它们的大小,看看长短,也都要符合标准。形体、肥瘦、毛色、大小、长短都完全适当,上帝就享用这些祭品。天子于是举行傩祭,制止逐除疫疠,以通达金秋之气。就着狗肉品尝麻籽,并且先把它进献给祖庙。

【原文】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 (1),穿窦窌 (2),修囷仓 (3)。乃命有司趣民收敛 (4),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 (5)

【注释】

(1)都邑:城镇。有先君宗庙的叫都,没有的叫邑。

(2)窦:地穴。窌(jiào):地窖。

(3)囷(qūn)仓:存放粮食的仓库。圆的叫囷,方的叫仓。

(4)趣:通“促”,催促。

(5)行:施予。

【翻译】

这个月,可以修筑城郭,建置都邑,挖掘地窖,修葺仓廪。命令主管官吏督促百姓收敛谷物,努力储藏过冬的干菜,多多积聚柴草。要鼓励百姓及时种麦,不要错过农时;如果错过农时,一定要给以处罚。

【原文】

是月也,日夜分 (1),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 (2)。杀气浸盛 (3),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 (4),正钧石 (5),齐斗甬 (6)

【注释】

(1)日夜分:日夜各半。

(2)蛰虫:藏伏的动物。户:单扇的门,这里指洞穴口。

(3)杀气:阴气。浸:渐渐。

(4)权:秤锤。衡:秤杆。

(5)钧:三十斤。石:一百二十斤。

(6)斗甬:都是量器。甬,即“桶”字。

【翻译】

这个月,日夜的时间相等,雷声渐渐消逝。蛰伏的动物藏在洞口。阴气渐渐旺盛,阳气日渐衰微,水开始干涸。日夜时间相等,要在此时统一和校正度量衡器具如秤锤、秤杆、斗、桶等。

【原文】

是月也,易关市 (1),来商旅,入货贿 (2),以便民事。四方来杂 (3),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 (4),必顺其时,乃因其类 (5)

【注释】

(1)易:减轻。关市:指关市的税收。

(2)货贿:钱财。

(3)杂:会集。

(4)事:指兴土功、合诸侯、举兵众之事。天数:天道,自然的规律。

(5)“必顺”二句:这句大意是要依事情的不同来确定何时做什么。

【翻译】

这个月,要减轻关市的税收,招徕各地的商旅,收纳财物,以利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四方之人前来聚集,连偏远乡邑也全都到来,这样,财物就不缺乏,国家用费就不缺少,各种事情就能成功。做各种事情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顺应天时,按照事情的类别,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翻译】

实行这个月的政令,白露降落,三旬每旬一次。

【原文】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 (1),国乃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 (2),草木早死。

【注释】

(1)荣:花。

(2)先行:指先收声。

【翻译】

仲秋如果实行应在春天实行的政令,那么,秋雨就不能降落,草木就会重新开花,国家就会有大的恐慌。如果实行应在夏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旱灾,蛰伏的动物就不再藏伏,五谷就会重新萌发生长。如果实行应在冬天实行的政令,那么,风灾就会频频发生,雷声就会提前收敛,草木就会过早死亡。

上一篇:怀宠
下一篇:论威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