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荡兵一作用兵

【题解】

“荡”是动的意思。本篇旨在阐述战争的缘起,属兵家言论。

文章批判了宋尹学派的“偃兵”之说,主张用“义兵”拯救天下。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对“偃兵”说的批判打破了在阶级社会中“偃兵”的幻想;其次,用“义兵”代替“偃兵”是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的。孟子也提出过“仁义之师”,说过“仁者无敌”,但他始终幻想着仅用政治影响——“王道”就可以统一中国。在这一点上,《吕氏春秋》的“义兵”说可以说比孟子的“王道”说高了一筹。

【原文】

二曰: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1)。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注释】

(1)偃(yǎn):止息。

【翻译】

第二:

古代的圣王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从未废止战争。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与人类刚刚产生的时候同时。大凡战争,靠的是威势,而威势靠的是力量。具有威势和力量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从上天那里禀承下来的,不是人力所能造成的。勇武的人不能使它改变,机巧的人不能使它移易。

【原文】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1),共工氏固次作难矣 (2),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 (3)。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 (4),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注释】

(1)黄、炎故用水火矣:传说炎帝与黄帝争战,炎帝燃起大火,黄帝用水灭之。火,炎帝。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号神农氏。故:已经。

(2)共(ɡōnɡ)工氏:传说中古代的部族首领,与颛顼争为帝,失败被杀。次:通“恣”,恣意。

(3)械:兵器。

(4)剥:砍削。

【翻译】

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水火争战了,共工氏已经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已经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灭亡,胜利者统治天下。人们说“蚩尤创造了兵器”,其实,蚩尤并非创造了兵器,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在蚩尤之前,人类已经砍削林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可禁止,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贤王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从未废止战争。

【原文】

家无怒笞 (1),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 (2)。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注释】

(1)怒:斥责。笞(chī):用鞭、杖、竹板抽打。

(2)暴:侵侮。

【翻译】

家中如果没有训斥责打,僮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百姓互相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诸侯互相侵犯的事就会立刻出现。所以,家中训斥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可废止,天下征伐不可废止,只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从未废止战争。

【原文】

夫有以荡兵一作用兵死者 (1),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注释】

(1)荡兵一作用兵(yē):通“噎”。

【翻译】

有因为吃饭噎死的,如果因此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食物,这是荒谬的;有因为乘船淹死的,如果因此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船只,这是荒谬的;有因为进行战争而亡国的,如果因此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战争,这同样是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战争就像水和火一样,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人,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造成灾祸;还像用药给人治病一样,用良药就能把人救活,用毒药就能把人杀死。正义的战争正是治理天下的大大的良药啊!

【原文】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不肖者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 (1):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 (2),兵也;傲言,兵也;援推 (3),兵也;连反 (4),兵也;侈斗 (5),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 (6)。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 (7),文学虽博 (8),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注释】

(1)兵:战争。这里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既指争斗之心,又指争斗行为,也指狭义的战争。

(2)作色:指因生气而脸变颜色。

(3)援推:推挽。这里指以手相搏。援,拉。

(4)连反:当是以足相搏之义。

(5)侈斗:这里是群斗的意思。侈,恣意放纵。

(6)争:等于说“差”,差异。

(7)辨:通“辩”。

(8)文学:指文献经典。

【翻译】

再说,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没有一刻不用。贵与贱、长与少、贤与不肖在用战争这一点上彼此是相同的,只是在使用上有大有小罢了。考察战争的细微之处:争斗之意隐藏在心中,只是尚未表露出来,这就是战争;怒目相视是战争;勃然变色是战争;言辞傲慢是战争;推拉相搏是战争;踢踹相斗是战争;聚众殴斗是战争,三军攻战是战争。以上这八种情况都是战争,只不过有小大之差罢了。如今世上极力游说废止战争的人,他们终身用兵,却不知道自己言行相背,因此,他们的游说虽然有力,言谈虽然雄辩,引用文献典籍虽然广博,仍然不被人听取采用。所以,古代的圣王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从未废止战争。

【原文】

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 (1),若强弩之射于深谿也 (2),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于暴君乎?

【注释】

(1)走:奔向。

(2)谿:山谷。

【翻译】

如果战争确实符合正义,用以诛杀暴君而拯救苦难的人民,那么人民对它的喜悦,就像孝子见到了慈爱的父母,像饥饿的人见到了甘美的食物;人民呼喊着奔向它,像强弩射向深谷,像蓄积的大水冲垮阻水的堤坝。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君主尚且不能保有他的人民,更何况暴君呢?

上一篇:孟秋
下一篇:振乱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