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理

【题解】

本篇与《制乐》篇阐述了同一个道理,即妖异的兴灭全在于人事的恶善,换句话说,人事善恶是决定祸福的因素。不过两篇文章阐述的角度不同。《制乐》是从正面阐述的,旨在说明人事善即可逢凶化吉;本篇是从反面阐述的,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至乱”之世产生的各种妖异现象,旨在说明人事恶必然妖异丛生。

【原文】

五曰:

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 (1)。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是正坐于夕室也 (2),其所谓正乃不正矣。

【注释】

(1)尽:极,达到顶点。

(2)夕室:偏相之室。这里泛指斜室、方位不正之室。夕,偏西。

【翻译】

第五:

五帝三王在音乐方面已经达到尽善尽美了。而乱国的君主却从来不曾懂得音乐,这是凡庸的君主。获得上天的赏赐得以成为君主,然而却无君主之实,这是最可悲的。这就如同在方位不正的屋子里摆正座位一样,其所谓正,恰恰是不正。

【原文】

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 (1)。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 (2)。其风雨则不适,其甘雨则不降,其霜雪则不时,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四时易节 (3),人民淫烁不固 (4),禽兽胎消不殖,草木庳小不滋 (5),五谷萎败不成。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注释】

(1)形:形体,指物。

(2)逮:及,至。

(3)节:季节,节令。

(4)人民淫烁(shuò)不固:意思是,男女淫乱不能生育。烁,销烁,这里指胎气消散。

(5)庳(bì):矮,短。

【翻译】

万物的诞生,不是阴、阳二气之中一种气能够化育的;万物的生长,不是一种物能够承担的;万物的形成,不是一种东西的功劳。所以,大量正气积聚的地方,福没有不降临的;大量邪气积聚的地方,祸没有不发生的。邪恶积聚之处,那里的风雨不适,时雨不降,霜雪不合时令,寒暑失当,阴阳失去常规,四季次序颠倒,人民淫乱不能生育,禽兽胚胎消释不能繁殖,草木矮小不能生长,五谷枯萎不能结实。以此为素材创作音乐,会怎么样呢?

【原文】

故至乱之化 (1):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 (2),夫妻相冒 (3),日以相危,失人之纪 (4),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

【注释】

(1)化:习俗,风气。

(2)倒:逆,背叛。

(3)冒:犯,冲犯。

(4)人之纪:人伦,阶级社会里人的等级关系、道德关系。

【翻译】

所以,极端混乱的社会,它的风气是:君臣互相残害,长少互相杀戮,父子残忍相待,弟兄互相欺骗,挚友互相背叛,夫妻互相冒犯。人们天天相互残害,丧失人伦,心如禽兽,长于邪恶,苟且求利,不懂理义。

【原文】

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其名曰天衡 (1);有其状若悬旍而赤 (2),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 (3);有其状若众植雚以长 (4),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 (5)

【注释】

(1)天衡:与“天衝”同。天衝,《隋书·天文志》中说:岁星之精,流为天衝,“主灭位。”

(2)旍(jīnɡ):同“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饰的旗。

(3)滑:不凝滞。

(4)植雚(huán):属菌类,菌上如盖,下有曲柄,与旗相似,所以比作蚩尤之旗。

(5)蚩(chī)尤之旗:《隋书·天文志》中说:荧惑之精,流为蚩尤旗,为“乱国之王,众邪并积”所致。“主诛逆国。”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首领,曾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杀。

【翻译】

它的云气形状有的像狗、像马、像白天鹅,像各种各样的车辆;有的像人,青色的衣服,红色的头,一动不动,它的名字叫“天衝”;有的像悬在空中的旌旗,颜色是红的,它的名字叫“云旌”;有的像许多匹马在争斗,它的名字叫“滑马”;有的像植雚而稍长,颜色上黄下白,它的名字叫“蚩尤之旗”。

【原文】

其日有斗蚀 (1),有倍僪、有晕珥 (2),有不光,有不及景 (3),有众日并出,有昼盲 (4),有霄见 (5)

【注释】

(1)斗蚀:指日蚀。古人认为日蚀现象是两日共斗而相食造成的,所以称斗蚀。

(2)倍僪(jué)、晕珥:太阳周围的光气。在两旁反出为倍,在上反出为僪;在上内向为冠,两旁内向为珥。

(3)景:同“影”,日影。按:不光、不及影都是由于空中有浓厚的尘雾所致。

(4)盲:冥,昏暗。下文“有偏盲”中的“盲”与此同。

(5)霄:通“宵”,夜。见(xiàn):显现。

【翻译】

它的太阳有时发生日蚀,有时有倍僪、晕珥之类的光气,有时不发光,有时有光却不产生阴影,有时许多个太阳一齐在空中出现,有时白天昏暗,有时太阳在夜里出现。

【原文】

其月有薄蚀 (1),有晖珥 (2),有偏盲,有四月并出,有二月并见,有小月承大月,有大月承小月,有月蚀星 (3),有出而无光。

【注释】

(1)薄蚀:指月蚀。古人认为由于日月迫近相掩,才发生了月亏食现象,所以称薄食。薄,迫近。

(2)晖(huī)珥:月亮周围的光气。

(3)月蚀星:指月光盖住星光,星光看不见了。蚀,侵蚀。

【翻译】

它的月亮有时发生月蚀,有时有晖珥之类的光气,有时一侧昏暗,有时四个月亮一起出现,有时两个月亮一起出现,有时一起出现一大一小两个月亮,一上一下,或者小月棒托着大月,或者大月捧托着小月,有时月亮遮住星星,有时月出而无光。

【原文】

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欃,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 (1)

【注释】

(1)“其星”十句:荧惑与下面的彗星、天棓(bànɡ)、天欃(chán)、天竹、天英、天干、贼星、斗(dòu)星、宾星都是星名。古人把它们列为妖星,认为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人间必将发生灾祸。

【翻译】

它的妖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欃,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

【原文】

其气有上不属天 (1),下不属地,有丰上杀下 (2),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 (3);春则黄,夏则黑,秋则苍,冬则赤。

【注释】

(1)属(zhǔ):接连。

(2)杀:少,小。

(3)楫(jí):林木。

(4)“春则”四句:这四句是说气不和,发生异常。依古人五行说,春气宜苍,夏气宜赤,季夏宜黄,秋气宜白,冬气宜黑。

【翻译】

它的雾气有的上不连天,下不连地,有的上大下小,有的像水的波浪,有的像山的林木。春天是黄色,夏天是黑色,秋天是苍色,冬天是红色。

【原文】

其妖孽有生如带,有鬼投其陴 (1),有菟生雉 (2),雉亦生明理 (3),有螟集其国 (4),其音匈匈,国有游蛇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 (5),有狼入于国,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鸱 (6),国有行飞 (7),马有生角,雄鸡五足,有豕生而弥 (8),鸡卵多毈 (9),有社迁处,有豕生狗。

【注释】

(1)陴(pí):城墙上的女墙。

(2)菟(tù):通“兔”。

(3)明理(yàn):同“明理”,小鸟名。

(4)螟(mínɡ):螟蛾的幼虫,一种蛀食稻心的害虫。国:国都。

(5)连:合,指交配。

(6)鸱(chī):鸱鸮(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

(7)飞:义未详。有人认为通“蜚”。蜚,怪兽。

(8)弥(mí):这里指蹄不生甲。

(9)毈(duàn):鸡卵孵化不出。

【翻译】

它的妖孽有的生得像带子,有鬼跳进城上的女墙,有兔子生出野鸡,野鸡又生出明理雀,有螟虫聚集在国都,发出匈匈的声音,国都内有游蛇忽西忽东四处乱窜,马牛竟开口说话,狗猪竟互相交配,有狼闯入国都,有妖人从天而降,市场上有飞舞的鸱鸮,国都内有横行的怪兽,有马长出犄角,雄鸡五只脚,有猪生下来蹄不生甲,鸡卵多孵化不出,有祭祀土神的场所自己移了地方,有猪生狗。

【原文】

国有此物,其主不知惊惶亟革 (1),上帝降祸,凶灾必亟 (2)。其残亡死丧,殄绝无类 (3),流散循饥无日矣 (4)。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故子华子曰:“夫乱世之民,长短颉明理百疾 (5),民多疾疠,道多褓襁 (6),盲秃伛尪 (7),万怪皆生。”故乱世之主,乌闻至乐?不闻至乐,其乐不乐。

【注释】

(1)亟(jí):疾,迅速。

(2)亟:通“极”,到极点。

(3)殄(tiǎn):灭绝。无类:即“无遗类”。

(4)循:这里是大的意思。

(5)长短:无节度(依高诱注)。颉(xié)明理(wǔ):疑与《庄子·徐无鬼》中“颉滑有实”中的“颉滑”义同。颉滑,错乱。

(6)褓襁(bǎoqiǎnɡ):也作“襁褓”,这里指婴儿。褓,用以裹覆婴儿的被。襁,背负婴儿所用的织缕或布兜。

(7)伛(yǔ):脊柱弯曲症,即驼背。尪(wānɡ):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尫。这里与“伛”相对,特指鸡胸。

【翻译】

国家中有了以上这些怪异之物,君主不知惊惶,不知迅速改革,那么上帝降下灾祸,必定凶到极点。其国家灭亡,君主死丧,无一幸免,人民流离失散,遭受饥荒。这些都是混乱的国家发生的怪异现象,多得数也数不清,即使用尽楚、越生长的竹子也写不完。所以,子华子说:“乱世的百姓,没有节度,是非错乱,百病俱生。人民多疾病,道路多弃婴,瞎眼、秃头、驼背、鸡胸,各种各样的怪疾都产生了。”因此,乱世的君主怎么能听到完美的音乐?听不到最完美的音乐,它的音乐不会快乐。

上一篇:制乐
下一篇:孟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