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文题与内容不一致,疑有错简。孙锵鸣说:“此篇历引成汤、文王、宋景公之事,与乐制初不相涉,疑必《明理》篇文而错简在此。‘欲观至乐’五句盖即下篇之首,与下篇‘乱世之主,乌闻至乐’首尾文正相应,其为一篇无疑。此二篇,除前篇‘欲观至乐’五句外,文当互易,而篇名则仍宜《制乐》在前,《明理》在后。”(见《〈吕氏春秋〉高注补正》)孙说言之成理,但缺乏证据,只能作为参考。
本篇提出了“欲观至乐,必于至治”的观点,这是值得重视的。文章历引了成汤、文王、宋景公逢凶化吉之事,旨在说明:人事善,妖异自当化除,事在人为。这也就是《明理》中所要阐明的“理”。
【原文】
四曰:
欲观至乐,必于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 (1),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 (2)。
【注释】
(1)其乐治厚:疑当作“其乐厚”,下句“其乐治薄”疑当作“其乐薄”。
(2)慢以乐:当作“乐以慢”。慢,怠慢,轻忽。以,通“已”,已经。
【翻译】
第四:
想要欣赏最完美的音乐,必定要有最完美的政治。国家治理美善的,它的音乐就美善;国家治理粗疏的,它的音乐就粗疏;至于乱世,音乐已经流于轻慢了。
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
【翻译】
虽关闭门窗,在一室之中即可感动天地。
【原文】
故成汤之时 (1),有谷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 (2)。其吏请卜其故 (3)。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 (4),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 (5),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于是早期晏退,问疾吊丧 (6),务镇抚百姓 (7)。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8)。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注释】
(1)成汤:即商汤,商开国之君。
(2)比:及。大拱:大如拱。拱,两手合围。
(3)卜:古人用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称卜。
(4)祥: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吉兆。
(5)妖:怪异、反常的事物。
(6)吊:对有丧事或遭到灾祸的人表示哀悼、慰问。
(7)镇抚:安抚。
(8)“祸兮”二句:《老子·五十八章》中有此二句,意思是祸福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倚,依。伏,隐藏。
【翻译】
成汤在位的时候,庭院里生出一棵奇异的谷子,黄昏时萌芽,等到天亮已经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汤的臣下请求占卜异谷出现的原因。汤辞退占卜的臣子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兆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临。怪异的事物是灾祸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怪异而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他早上朝,晚退朝,探问病人,吊唁死者,务求安抚百姓。三日之后,庭院里的异谷消失了。所以说,祸是福所倚存的东西,福是祸所隐藏的处所。这个道理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到,一般人哪里会知道事物变化的终极?
【原文】
周文王立国八年 (1),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2)。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 (3),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 (4),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曰 (5):“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 (6),其可以免乎!”于是谨其礼秩、皮革 (7),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 (8),以礼豪士 (9);颁其爵列、等级、田畴 (10),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11)。
【注释】
(1)立:莅临。
(2)国:国都。郊:邑外为郊。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3)兴事:指征发徭役。
(4)见(xiàn):显现。
(5)文王曰:这三个字盖因上文而衍。
(6)昌:周文王名昌。
(7)礼秩:礼仪法度。皮革:皮革、币帛在古代通常用作贵重的贡品或相互赠送的礼物。
(8)币:本为缯帛,后来用作聘物的车马玉帛等通称币。
(9)豪士: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10)田畴:泛指已耕作的田地。分指则谷地为田,麻地为畴。
(11)翦:灭除。
【翻译】
周文王即位八年了,这年六月,文王卧病在床五天而地震,震动范围东西南北不出国都四郊。百官都请求说:“我们听说,地之所以震动,是为君主的缘故。如今大王您卧病五天而地震,震动范围四面不超出国都四郊,群臣都十分恐惧,奏请说‘请王把灾祸移走’。”文王说:“怎么移走它呢?”臣子回答说:“征发徭役,发动民众,增筑国都的城墙,大概就可以把灾祸移走吧。”文王说:“不行。上天显现怪异是借以惩罚有罪的人。我必定有罪,所以天借此惩罚我。如今特为此征发徭役,发动民众,增筑国都城墙,这是加重我的罪过。这么办不行!我愿意改变过去的行为,增加美善的品德,来移走灾祸,或许可以免除灾祸吧。”于是文王慎重对待礼法、聘问,用以结交诸侯;整饬辞令、礼品,用以礼贤下士;颁布爵位、等级、田地,用以赏赐群臣。没过多久,文王的病就好了。文王即位八年而地震,地震之后又在位四十三年。文王共莅临王位五十一年而死。这是文王用以止息祸殃、灭除怪异的方法。
【原文】
宋景公之时 (1),荧惑在心 (2),公惧,召子韦而问焉 (3),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 (4);心者,宋之分野也 (5)。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 (6),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 (7),北面载拜曰 (8):“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 (9),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 (10),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 (11)。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注释】
(1)宋景公:春秋宋国国君,名栾,公元前516年—前469年在位。
(2)荧(yínɡ)惑在心:火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荧惑,火星。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3)子韦:宋国的太史。
(4)“荧惑”二句:古人认为荧惑为执法之星,主天罚。
(5)“心者”二句:古天文学说把天上的星宿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心宿与宋国对应,就天文说,心宿是宋国的分星;就地上说,心宿是宋国的分野。古人迷信,常以天象的变异来比附州国的吉凶。“荧惑在心”则认为天将降罚给宋国。
(6)已: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确定。
(7)还(xuán)走:等于说“还辟”,逡巡避让,离开所立之处,表示敬畏惶恐。
(8)载:通“再”。
(9)徙:这里是后退的意思。舍:星运行停留之处。
(10)舍行七星:迁徙一舍当行经七颗星。
(11)伏:匍伏。这里是守候的意思。陛(bì):帝王宫殿的台阶。伺候:候望,观察。
【翻译】
宋景公在位的时候,火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景公害怕了,召见子韦,向他询问道:“火星出现在心宿,这是什么征兆呢?”子韦说:“火星代表上天的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当降临在国君您的身上。虽然如此,灾祸可以转移给宰相。”景公说:“宰相是跟我一起治理国家的人,却要把死亡转移给他,这不吉利。”子韦说:“灾祸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死了,我将给谁当国君呢?我宁肯独自去死!”子韦说:“还可以把灾祸转移给农业收成。”景公说:“农业收成受到损害,百姓就会遭受饥荒,百姓遭受饥荒必死。做为国君却杀害自己的百姓以求使自己活下去,那谁还会把我当作国君呢?这是我的命数本来已经到头了,你不要再说了!”子韦立刻离开所立之处,面向北拜两拜说:“我祝贺您!上天居于高处却可以听到地上的一切。您有符合最高尚道德的三句话,天一定奖赏您三次,今夜火星一定后退三舍,您可以延寿二十一年。”景公说:“你根据什么知道会这样呢?”子韦回答说:“您有三句美善之言,所以必得三次奖赏,因此火星一定后退三舍。每后退一舍要经过七颗星,一颗星代表一年,三七二十一年,所以我说您可以延寿二十一年。我请求守候在宫殿台阶之下观察火星,火星如不后退,我甘愿一死。”景公说:“可以。”当夜火星果然后退了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