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律

【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音律相生之理。十二律的名称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伶州鸠答周景王问,但论及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当属本篇为最早。本篇把乐律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同十二月相配,这当然是牵强附会,毫无科学根据的。阅读本篇可参阅本书“十二纪”各纪首篇。

【原文】

二曰: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1)。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2)。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3)

【注释】

(1)“黄钟”以下十一句:这一段讲音律相生的结果。黄钟、林钟、太蔟(còu)、南吕、姑洗(xiǎn)、应钟、蕤(ruí)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yì)、仲吕为古代音乐的十二调,即十二律。

(2)“三分”四句:这两句讲音律相生的方法,即“三分损益法”。所谓“三分所生”,就是把作为基准的音律的度数分为三等分。所谓“益之一分”,就是把已知的音律数(旧说为律管的长度)分为三等分之后,再增其一分,结果在三分之四的已知音律数上产生新的音律,这称为“上生”。所谓“去其一分”,就是把已知的音律数分为三等分之后,减去其一分,结果在三分之二已知音律数上产生新的音律,这称为“下生”。如:黄钟之管长九寸(这是晚周的尺度,一尺长约二十三厘米),将黄钟管长三分,减其一,得六寸,这就是林钟律的律管长度。这是“下生”。林钟管长三分增其一,得八寸,这就是太蔟律的律管长度。这是“上生”。

(3)“黄钟”二句:所谓某律“为上”,就是说某律是由“上生”而得;所谓某律“为下”,就是说某律是由“下生”而得。十二律上下相生的次序图示如下:

音律

【翻译】

第二:

由黄钟律生出林钟律,由林钟律生出太蔟律,由太蔟律生出南吕律,由南吕律生出姑洗律,由姑洗律生出应钟律,由应钟律生出蕤宾律,由蕤宾律生出大吕律,由大吕律生出夷则律,由夷则律生出夹钟律,由夹钟律生出无射律,由无射律生出仲吕律。把作为基准的音律度数分为三等分,再增加其中的一分,由此上生出新律。把作为基准的音律度数分为三等分,再减去其中的一分,由此下生出新律。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等乐律是由上生而得,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乐律是由下生而得。

【原文】

大圣至理之世 (1),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 (2),以生十二律 (3)。仲冬日短至 (4),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注释】

(1)至理:等于说“至治”,最完美的政治局面。

(2)日至:指太阳运行到某一度次。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仲春之月,日在奎。

(3)以生十二律:古代把乐律同历法附会在一起,以十二律应十二月,其相配情况参见《孟春》注。

(4)日短至:指冬至。冬至那天白天最短。下文“日长至”指夏至。

【翻译】

最圣明最完美的时代,天气与地气会合而产生了风。太阳每运行到一定度次,月亮就聚集该月之风,由此产生了十二乐律。仲冬,白天最短的冬至那天,产生出黄钟。季冬产生出大吕。孟春产生出太蔟。仲春产生出夹钟。季春产生出姑洗。孟夏产生出仲吕。仲夏,白天最长的夏至那天,产生出蕤宾。季夏产生出林钟。孟秋产生出夷则。仲秋产生出南吕。季秋产生出无射。孟冬产生出应钟。天气、地气会合产生的风纯正,十二律就确定了。

【原文】

黄钟之月 (1),土事无作,慎无发盖,以固天闭地,阳气且泄。

大吕之月,数将几终 (2),岁且更起,而农民 (3),无有所使。

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 (4),令农发土,无或失时。

夹钟之月,宽裕和平,行德去刑,无或作事 (5),以害群生。

姑洗之月,达道通路,沟渎修利,申之此令,嘉气趣至 (6)

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草木方长,无携民心 (7)

蕤宾之月,阳气在上,安壮养侠 (8),本朝不静 (9),草木早槁。

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 (10),无发大事,以将阳气 (11)

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诘诛不义 (12),以怀远方 (13)

南吕之月,蛰虫入穴 (14),趣农收聚 (15),无敢懈怠,以多为务。

无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无留狱讼,以亟以故 (16)

应钟之月,阴阳不通 (17),闭而为冬,修别丧纪 (18),审民所终。

【注释】

(1)黄钟之月:即律中黄钟之月(夏历十一月)。下文“大吕之月”、“太蔟之月”即律中大吕之月(夏历十二月)、律中太蔟之月(夏历正月),其余以此类推。

(2)几:近。

(3)而农民:“而”上当补“专”字。《月令》“专而农夫”。而,第二人称代词。

(4)繁动:萌动。

(5)事:指军事及土木之事。

(6)趣(cù):急速。

(7)携:离。

(8)养侠:当是“养佼”之误。佼:健壮。

(9)本:指君子自身。朝:指朝廷百官。

(10)刑:杀。

(11)将:养。

(12)诘(jié):责问。

(13)怀:安抚。

(14)蛰(zhé)虫: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zhì)。

(15)趣(cù):催促。

(16)以亟(jí)以故:意思是,要从速处理,要合于旧典。以,用。动词。亟,急,迫切。故,成例,旧典。

(17)阴阳不通:古人认为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所以说阴阳不通。

(18)别:区别。丧纪:丧事的法度,即《孟冬纪》中所说的丧服、棺椁、丘垄等方面贵贱的等级。

【翻译】

律应黄钟的十一月,动土建筑的事不要进行,千万不可揭开盖藏之物,以便使天地封闭,否则,阳气将要泄露出去。

律应大吕的十二月,一年之数将近终结,新的一年即将重新开始,要让农民心志专一,不可有其他劳役。

律应太蔟的一月,阳气开始生发,草木萌动,命令农民破土耕种,不要错过农时。

律应夹钟的二月,要宽容和顺,施仁德,除刑罚,不可兴师动众,伤害众生。

律应姑洗的三月,要使道路通畅,疏浚沟渠,申明此令,美善之气就会迅速到来。

律应仲吕的四月,不要征集广大民众,要巡视农事,劝勉农事、草木正在生长,不可使人民对农事三心二意。

律应蕤宾的五月,阳气在上,要畜养丁壮,朝政如果不安,草木就会早枯。

律应林钟的六月,草木丰盛,阴气将要开始刑杀万物,不可举行大事,以便将养阳气。

律应夷则的七月,要修明法度,整饬刑罚,简选武士,磨砺兵器,声讨、诛杀不义之人,以安抚远方。

律应南吕的八月,蛰虫钻进洞穴,要催促农民收割聚藏,不可懈怠,务求多收多藏。

律应无射的九月,要迅速判决有罪的人,判罪法办的不要赦免,不要滞留诉讼案件,处理要从速,要合乎旧典。

律应应钟的十月,阴阳不通,天地闭塞而进入冬季,要饬正丧事的规格,按贵贱等级加以区别,要慎重处理百姓用以送终的一切事宜。

上一篇:季夏
下一篇:音初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