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季夏

【题解】

参见《孟夏纪》。另,本篇末尾有关于中央土的一段记述。五行说把五行、五方与四季相配,五行中的土、五方中的中央,于四季中无与相配,只得附于季夏之末,而且没有天子发布政令的规定。

【原文】

一曰:

季夏之月,日在柳 (1),昏心中 (2),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 (3)。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 (4),腐草化为蚈 (5)。天子居明堂右个 (6),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注释】

(1)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长蛇座。

(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天蝎座。

(3)林钟: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4)习:鸟练习飞。

(5)蚈(qiān):萤火虫。萤火虫生于草中,古人不知,以为是腐草所化。

(6)明堂右个:南向明堂的右侧室。

【翻译】

第一:

季夏六月,太阳的位置在柳宿。黄昏时刻,心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奎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夏于天干属丙丁,主宰之帝是炎帝,佐帝之神是祝融,应时的动物是凤鸟之类的羽族,相配的声音是徵音,音律与林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七,味道是苦,气味是焦,要举行的祭祀是灶祭,祭祀时祭品以肺脏为尊。这个月,凉风开始到来,蟋蟀住在屋檐下。鹰于是练习飞翔搏击,腐草化作萤火虫。天子住在南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朱红色的车子,车前驾赤红色的马,车上插赤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赤色的衣服,佩戴赤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豆类和鸡,用的器物高而且大。

【原文】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 (1),升龟取鼋 (2)。乃命虞人入材苇 (3)

【注释】

(1)渔师:掌管水产的官吏。鼍(tuó):鳄鱼的一种,皮可以蒙鼓。

(2)升:登。古人认为龟是神灵,所以说“升”。鼋(yuán):甲鱼,肉可食。

(3)虞人:掌管山林池泽的官,分为山虞、泽虞,山虞负责山林,泽虞负责池泽。这里的虞人当指泽虞。

【翻译】

这个月,命令管渔业的官吏,杀蛟取鼍,献龟取鼋。命令掌管池泽的官吏收纳用来制作器物的芦苇。

【原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 (1),以养牺牲 (2)。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注释】

(1)四监大夫:周时制度,天子领地内分为百县,每县辖四郡,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里的四监大夫指监四郡的县大夫。秩刍:按规定应交纳的刍草。

(2)牺牲:供祭祀用的全色牲畜。

【翻译】

这个月,命令监管四郡的县大夫聚集各县按常规交纳的刍草,以此来饲养供祭祀用的牲畜。命令百姓都尽力收割聚集,以供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祇、宗庙社稷之用,为百姓祈求幸福。

【原文】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 (1),黼黻文章 (2),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黑黄苍赤,莫不质良 (3),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 (4),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注释】

(1)妇官:主管治丝麻布帛之事的女官。

(2)黼(fǔ):半黑半白的花纹。黻(fú):半黑半青的花纹。文:半青半红的花纹。章:半红半白的花纹。

(3)质良:鲜艳良好。质,美。良,善。

(4)旗章:旌旗和名号。

【翻译】

这个月,命令掌管布帛的女官负责印染彩色,各种图案的颜色搭配,一定要按照法规和习惯,不要有一点差错。黑黄苍赤各种颜色样样都鲜艳良好,不许有一点欺诈,用这些布帛供制作祭天祭祖时所穿的礼服,并用它们制作旌旗标志,以此来区分贵贱等级。

【原文】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 (1),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于气 (2)。无发令而干时 (3),以妨神农之事 (4)。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 (5),举大事则有天殃。

【注释】

(1)虞人:这里指山虞。

(2)气:指土气。

(3)干时:违背农时。干,干犯,抵触。

(4)神农之事:指农事。

(5)神农:指农官。巡功:巡视田亩修治的情况。功,事。

【翻译】

这个月,树木生长正茂盛,于是命令掌管山林的官吏到山里去巡视树木,不许人们砍伐;这个月,不可以兴工建筑,不可以会合诸侯,不可以兴师动众,不要有大的举动来摇动土气。不要发布侵扰农时的命令,从而损害农耕之事。这个月雨水正多,命令农官巡视田亩修治的情况。有违背农时的大举动,就会遭到天灾。

【原文】

是月也,土润溽暑 (1),大雨时行,烧薙行水 (2),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3),可以粪田畴 (4),可以美土疆 (5)

【注释】

(1)溽(rù)暑:指盛暑湿热。溽,湿。暑,指暑热。

(2)烧薙(tì):指除草后晒干烧掉。薙,除草。行水:引雨水浇灌。

(3)汤:开水。

(4)粪田畴:给耕地施肥。粪,施肥。田畴,已耕过的田地。

(5)美土疆:使土地肥美。疆,界畔。土疆,指土地。

【翻译】

这个月,土地湿润,天气潮热,大雨常常降落,烧掉割下晒干的野草,灌上雨水,太阳一晒,就像用开水煮一样,这样有利于杀死野草,而且可以用它们肥田,改良土壤。

【原文】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 (1),三旬二日 (2)

【注释】

(1)三至:“三”字疑为衍文。

(2)三旬二日:大意是,除去晦朔两天,三旬中可以有二日降雨。

【翻译】

实行这些政令,这个月就会下及时雨,除去晦朔,三旬中可以有两天降雨。

【原文】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欬,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 (1),禾稼不熟,乃多女灾 (2);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 (3),四鄙入保。

【注释】

(1)丘:高地。隰(xí):低洼之地。

(2)女灾:指妇女不能生育之灾。

(3)隼(sǔn):一种类似鹰的猛禽。鸷(zhì):击杀飞鸟。

【翻译】

季夏如果实行应在春天实行的政令,那么,谷物的籽实就会散落,国人就会伤风咳嗽,人们就会迁移搬家;如果实行应在秋天实行的政令,那么,高地洼地都会出现大水,庄稼就不能成熟,妇女多有不能生育之灾;如果实行应在冬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寒冷之气就会不合时地到来,鹰隼等猛禽就会过早地击杀飞鸟,四方边邑的百姓就会为躲避敌寇而逃入城堡。

【原文】

中央土 (1),其日戊己 (2),其帝黄帝 (3),其神后土 (4),其虫倮 (5),其音宫 (6),律中黄钟之宫 (7)。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 (8),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 (9),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掩 (10)

【注释】

(1)中央土:中央于五行属土。

(2)其日戊己:中央于天干属戊己,所以说“其日戊己”。

(3)黄帝:即轩辕氏,五帝之一,五行家说他以土德王天下,被尊为中央之帝。

(4)后土:共工氏之子,名句龙,死后被尊为后土之神。

(5)倮(luǒ):五虫之一,指麒麟之类的倮族。

(6)宫:五音之一。

(7)黄钟之宫:用黄钟律定的宫音。黄钟,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8)中霤(liù):五祀之一,祭祀后土。中霤指屋的中央。

(9)太庙太室:南向居中的明堂。

(10)圜(yuán):圆。指器中宽大。掩:遮掩,指器口小而敛缩。

【翻译】

中央于五行属土,于天干属戊己,主宰之帝是黄帝,佐帝之神是后土,应时的动物是麒麟之类的裸族,相配的声音是宫音,音律与黄钟之宫相应。它的数字是五,味道是甜,气味是香,要举行的祭祀是中霤之祀,祭祀时祭品以心脏为尊。天子住在中央明堂的正室,乘坐木质大车,车前驾黄色的马,车上插黄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黄色的衣服,佩戴黄色的佩玉,吃的食物是稷和牛,用的器物中间宽大而口敛缩。

上一篇:古乐
下一篇:音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