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音乐发展的历史。文中保存了许多传说,虽然大都富有神话的意味,但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我们研究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仍是很有价值的。文章结尾说:“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这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音乐的历史的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本篇把音乐的产生、发展归结为“圣王”的功绩,则是唯心主义的音乐史观的反映。
五曰:
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翻译】
第五:
音乐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定然不可废弃。其中有的适中合宜,有的奢侈放纵,有的纯正,有的淫邪。贤人因音乐而发达昌盛,不肖的人因音乐而国灭身亡。
【原文】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1),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 (2),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注释】
(1)朱襄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炎帝。
(2)士达:朱襄氏之臣。
【翻译】
古代,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经常刮风,因而阳气过盛,万物散落解体,果实不能成熟,所以士达创造出五弦瑟,用以引来阴气,安定众生。
【原文】
昔葛天氏之乐 (1),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2)。
【注释】
(1)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这里指其部落首领。
(2)“一曰”八句:以上“八曰”为乐曲八章之名。八阕之乐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斗争和原始宗教信仰的舞乐。第一章《载民》是歌颂负载人民的大地;第二章《玄鸟》是歌颂作为氏族标志的图腾——黑色的鸟;第三章《遂草木》是祝草木顺利地生长(遂:顺);第四章《奋五谷》是祝五种谷物繁茂地生长(奋:茂盛);第五章《敬天常》是表达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第六章《达帝功》是表达他们要通达天帝之功的愿望(达:通);第七章《依地德》是表达他们要依照四时的旺气行事(地德:指四时的旺气);第八章《总万物之极》是说明他们总的愿望是要使万物发展达到最高限度。
【翻译】
古时葛天氏的音乐,演奏时,三人手持牛尾,踏着脚歌唱舞乐八章:第一章叫做“载民”,第二章叫做“玄鸟”,第三章叫做“遂草木”,第四章叫做“奋五谷”,第五章叫做“敬天常”,第六章叫做“达帝功”,第七章叫做“依地德”,第八章叫做“总万物之极”。
【原文】
昔阴康氏之始 (1),阴多,滞伏而湛积 (2),水道壅塞,不行其序 (3),民气郁阏而滞著 (4),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注释】
(1)阴康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这里指其部落首领。
(2)湛(chén):通“沉”,厚,浓。
(3)“水道”二句:当作“阳道壅塞,不行其序”。
(4)郁阏(è):郁抑阻塞。滞著:不舒畅。
【翻译】
古时阴康氏开始治理天下的时候,阴气过盛,凝滞不散,深深聚积,阳气阻塞不通,不能按正常规律运行,人民精神抑郁而不舒畅,筋骨蜷缩而不舒展,所以创作舞蹈来加以疏导。
【原文】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1)。伶伦自大夏之西 (2),乃之阮隃之阴 (3),取竹于嶰谿之谷 (4),以生空窍厚钧者 (5),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6)。其雄鸣为六 (7),雌鸣亦六 (8),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9)。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 (10),以和五音,以施英韶 (11)。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 (12),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注释】
(1)伶伦:传说为黄帝的乐官。伶,乐官。伦,人名。律:古代定音用的竹制律管,相传为伶伦所制。
(2)大夏:传说中古代西方的山。
(3)阮隃:当是“昆仑”之讹。
(4)嶰(xiè)谿:山谷之名。
(5)钧:通“均”。
(6)十二律:中国古代乐制中,以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每个半音称为一“律”。
(7)雄鸣为六:指六阳律,即黄钟、太蔟(còu)、姑洗(xiǎn)、蕤(ruí)宾、夷则、无射(yì)。
(8)雌鸣亦六:指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9)律吕:十二律中,阳律称律,阴律称吕。
(10)荣将:传说中的黄帝之臣。
(11)英韶(sháo):指华美之音。韶,美好。
(12)日在奎:太阳的位置在奎宿。奎,二十八宿之一。
【翻译】
古时,黄帝叫伶伦创制乐律。伶伦从大夏山的西方,到达昆仑山的北面,从嶰谿山谷中取来竹子,选择那些中空而壁厚均匀的,截取两个竹节中间的一段——其长度为三寸九分——而吹它,把发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吹出来的声音是“舍少”。接着依次共制作了十二根竹管,带到昆仑山下,听凤凰的鸣叫,借以区别十二乐律。雄凤鸣叫有六个声音,雌凤鸣叫也有六个声音。把根据这些声音定出的乐律同黄钟律的宫音相比照,二者恰恰相合;这些声音都可以由黄钟律的宫音派生出来。所以说:黄钟律的宫音是乐律的本源。黄帝又令伶伦和荣将铸造十二口钟,用以和谐五音,借以展示华美的声音。在仲春之月,乙卯这天,太阳的位置在奎宿的时候,开始演奏它们,奏出的乐曲命名为“咸池”。
【原文】
帝颛顼生自若水 (1),实处空桑 (2),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 (3),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先为乐倡 (4)。
乃偃寝 (5),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6)。
【注释】
(1)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
(2)空桑:古地名。
(3)乃令飞龙作:“作”字后当补“乐”字。
(4)(tuó):通“鼍”,即鳄,皮可制鼓。倡:始。古代奏乐始于击鼓,
司击鼓,所以说
先为乐始。
(5)偃:仰卧。
(6)英英:形容乐声和盛。
【翻译】
古帝颛顼生在若水,住在空桑,他登上帝位。德行正与天合,八方纯正之风按时运行,它们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颛顼喜好那些声音,于是就叫飞龙作乐,摹仿八方的风声,乐曲命名为“承云”,用以祭祀上帝。颛顼叫给乐曲领奏。
就仰面躺下,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发出和盛的乐声。
【原文】
帝喾命咸黑作为声 (1),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 (2)。帝喾乃令人抃 (3),或鼓鼙,击钟磬,吹笭,展管篪 (4)。因令凤鸟、天翟舞之 (5)。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6)。
【注释】
(1)喾(kù):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咸黑:传说为帝喾之臣。
(2)有倕(chuí):传说中的古代巧匠。有,名词词头。倕,人名。鼙(pí):古代的小鼓。吹苓:“吹”字盖涉下文而衍。苓,当是“笭”之讹。笭,笙。埙(xūn):古代吹奏乐器,陶制。篪(chí):古代管乐器,竹制,单管,横吹。鼗(táo):长柄摇鼓,古代打击乐器。椎(chuí):捶击乐器的工具。钟:或作“衝”,“衝”疑是“衡”的讹字。衡,指悬钟的横木。
(3)抃(biàn):两手相击。
(4)展:这里是演奏的意思。
(5)天翟(dí):神话中的天鸟。翟,长尾巴的野鸡。
(6)康:褒扬,赞美。
【翻译】
帝喾令咸黑作声乐,咸黑唱《九招》、《六列》、《六英》。倕又制作了鼙、鼓、钟、磬、笙、管、埙、篪、鼗等乐器及击钟的椎和悬钟的横木等。帝喾就让人演奏这些乐器,有的击鼙,有的敲钟、磬,有的吹笙,有的演奏管、篪;当时又让凤鸟、天鸟随乐舞蹈。帝喾非常高兴,就用这些乐舞来宣扬天帝的功德。
【原文】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1)。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 (2),乃拊石击石 (3),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4),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 (5),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注释】
(1)质:传说为尧、舜时的乐官。
(2)(luò):未经鞣制的皮革。缶(fǒu):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
(3)拊(fǔ):击,拍。
(4)象:摹仿。
(5)瞽(ɡǔ)叟:舜的父亲。瞽,瞎子。拌(pàn):分开。
【翻译】
尧立为帝,便令质作乐。质于是摹仿山林溪谷的声音而作歌,又把麋鹿的皮蒙在瓦器上敲打它,并敲打石片,以摹仿天帝玉磬的声音,用以引来百兽舞蹈。瞽叟分解五弦瑟的弦数,制成十五弦瑟。演奏的乐曲命名为“大章”,用它祭祀天帝。
【原文】
舜立,命延 (1),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注释】
(1)延:相传为舜之臣。
【翻译】
舜立为帝,令延改造乐器。延就分解瞽叟创制的瑟的弦数,又增加了八根弦,制成二十三弦瑟。舜还让质研习《九招》、《六列》、《六英》,用以彰明天帝的美德。
【原文】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 (1),降通漻水以导河 (2),疏三江五湖 (3),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 (4),以昭其功。
【注释】
(1)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龙门,又名禹门口。
(2)降:大。漻(liáo)水:指洪水。漻,流。河:黄河。
(3)三江:长江的三条支流。具体所指,历史上说法不一。这里当泛指长江水系。五湖:这里泛指太湖一带的湖泊。
(4)夏籥(yuè):古乐名,即《大夏》。传说禹时乐舞《大夏》用龠伴奏,故又名《夏龠》。籥,同“龠”。九成:九段,又称“九奏”、“九变”。
【翻译】
禹立为帝,为天下辛勤操劳,日夜不怠。疏通大河,决开壅塞,开凿龙门,大力疏通洪水把它导入黄河,并疏浚三江五湖,使水流入东海,以利于百姓。在这时,禹令皋陶创作《夏籥》九章,来宣扬他的功绩。
【原文】
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 (1)。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 (2),以见其善。
【注释】
(1)六州:指古九州中的荆、兖、雍、豫、徐、扬六州。
(2)修九招、六列:据上文,“六列”之后疑脱“六英”二字。
【翻译】
殷汤登上君位,当时夏桀胡作非为,残害百姓,侵掠诸侯,不按法度行事。天下人都痛恨他。汤于是率领六州诸侯讨伐桀的罪行。功名大成,百姓安宁。于是汤令伊尹创作了《大护》乐、《晨露》歌,并研习《九招》、《六列》、《六英》,用以展现他的美德。
【原文】
周文王处岐 (1),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 (2)。散宜生曰 (3):“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4)。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5)。”以绳文王之德 (6)。
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 (7)。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8)。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 (9),乃命周公作为《大武》。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 (10)。商人服象 (11),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注释】
(1)岐:古邑名,为周的祖先古公亶父(dǎnfǔ)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2)三淫:指暴君殷纣所做的三件残暴的事,即“剖比干之心,断材士之股,刳(kū)孕妇之胎”。
(3)散宜生:周文王之臣。
(4)於(wū):叹词,表赞叹。
(5)“文王”四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
(6)绳:赞誉。
(7)六师:即“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
(8)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9)荐:献。俘馘(ɡuó):指被歼之敌。俘,俘虏。馘,从敌尸上割下来的左耳。京:国都。太室:太庙的中室。
(10)践:往。
(11)服:役使,驾御。
【翻译】
周文王住在岐邑,诸侯纷纷叛离罪恶累累的殷纣而拥戴文王。散宜生说:“殷可以讨伐。”文王不答应。周公旦于是作诗道:“文王高高在上,德行昭明于天。岐周虽然古老,天命却是崭新。”用这首诗来称誉文王的德行。
武王即位,率领军队讨伐殷纣。大军还没有到达殷的都城,就凭精锐的士兵在牧野一举打败殷纣。班师归来,就在京城太庙中献上俘虏,禀报斩杀人数,于是令周公创作了《大武》乐。
成王即位,殷的遗民叛乱,成王令周公去讨伐他们。商人役使大象在东夷为害。周公率领军队追逐他们,一直追到江南。于是创作了《三象》乐,用以赞美他的功德。
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翻译】
所以,音乐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单单是哪一个时代所创制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