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儒家“和乐”的思想。文章指出,“和乐”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心适”,一是“音适”。“适心之务在于胜理”,而音适则是要做到“衷”,即声音大小、清浊要适中。这样,“以适听适”,即以畅快的心情听适中的乐音,就达到“和”的境界了。文章强调了音乐的作用,指出:“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这反映了儒家对于音乐的特殊重视。本篇指出了“欲”与“乐”的区别,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美学上的主客观关系的理论。
【原文】
四曰: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 (1)。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 (2),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注释】
(1)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泛指各种滋味。
(2)之:连词,相当“与”。
【翻译】
第四:
耳朵的天性想要听音乐,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各种音乐在耳边也不听;眼睛的天性想要看彩色,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各种彩色在眼前也不看;鼻子的天性想要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各种香气在身边也不嗅;嘴巴的天性想要尝滋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各种美味在嘴边也不吃。有各种欲望的是耳、目、鼻、口,而决定愉快或不愉快的是心情。心情必须平和然后才能愉快。心情必须愉快,然后耳、目、鼻、口才有各种欲望。所以,愉快的关键在于心情平和,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合宜适中。
【原文】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 (1)。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 (2);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注释】
(1)胜(shēnɡ)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说“任”。
(2)以:通“矣”。
【翻译】
愉快有个适中问题,心情也有个适中问题。人的本性是,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誉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烦劳。以上四种愿望得到满足,四种厌恶得以免除,心情就适中了。而四种愿望得以满足,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依循事物的情理修身养性,天性就保全了;天性得以保全,寿命就长久了。依循事物的情理治理国家,法度就建立了;法度建立起来,天下就服从了。所以,使心情适中的关键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
【原文】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 (1),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 (2),不詹则窕 (3);太清则志危 (4),以危听清则耳谿极 (5),谿极则不鉴 (6),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 (7),不抟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 (8),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 (9),重不过石 (10),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 (11),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 (12),平和者是也。
【注释】
(1)嫌:通“慊(qiàn)”,不满足。
(2)詹:通“赡”,足。
(3)窕(tiǎo):细而不满。
(4)危:高。
(5)谿(xī)极:空虚疲困。
(6)鉴:察,鉴别。
(7)抟(zhuān):专一。
(8)衷:中。指声音大小清浊适中。
(9)钧:通“均”,古代度量钟音律度的器具。
(10)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1)“黄钟”二句:古乐以律确定五音音高,用黄钟律所定的宫音,叫做黄钟之宫,又称黄钟宫。这是古乐中最基本的乐调之一。古乐中的十二律以黄钟之宫为本,用“三分损益法”(详见《音律》篇)依次相生。
(12)太:指上文“太巨”、“太小”、“太清”、“太浊”。
【翻译】
音乐也有个适中问题。声音过大就会使人心志摇荡,以摇荡之心听巨大的声音,耳朵就容纳不了,容纳不了就会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会更加摇荡;声音过小就会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之心听微小的声音,耳朵就充不满,充不满就感到不够,不够,心志就会更加不满足;声音过清就会使人心志高扬,以高扬之心听轻清之音,耳朵就会空虚疲困,空虚疲困就听不清,听不清,心志就会衰竭;声音过浊就会使人心志低下,以低下之心听重浊之音,耳朵就拢不住音,拢不住音就专一不了,专一不了就会动气。所以,音乐的声音过大、过小、过清、过浊都不合宜。什么叫合宜?适中,就是乐音的合宜。什么叫适中?钟音律度最大不超过均的标准,钟的重量最重不超过一石,这就是小大轻重适中。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是清浊的适中。适中就是适合中道。以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声音就和谐了。音乐各方面都不要过分,平正和谐才合宜。
【原文】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1)。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 (2),朱弦而疏越 (3),一唱而三叹 (4),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 (5),上玄尊而俎生鱼 (6),大羹不和 (7),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
【注释】
(1)“观其”句:此句前原脱“观其俗而知其政矣”。
(2)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为清庙。
(3)疏越(huó):镂刻的小孔。疏,镂刻。越,穴,瑟底的小孔。
(4)一唱而三叹:宗庙奏乐,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唱,领唱,也作“倡”。叹,继声和唱。这里是说,宗庙祭祀,奏乐演唱规模很小。
(5)大飨(xiǎnɡ):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
(6)玄尊:盛玄酒的酒器。玄酒,指上古行祭礼时所用的水。水本无色,古人习以为黑色,故称“玄酒”。俎(zǔ):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是把……盛在俎中的意思。
(7)大(tài)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带汁的肉。古代大飨祭祀“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这是表明先王崇尚饮食之本。
【翻译】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快乐,是由于它的政治安定;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是由于它的政治乖谬;濒临灭亡的国家的音乐悲痛而哀愁,是由于它的政治险恶。大凡音乐,与政治相通,并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因此,先王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宣扬他们的教化。宗庙里演奏的瑟,安着朱红色的弦,底部刻有小孔;宗庙之乐,只由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其意义已经超出音乐本身了。举行大飨祭礼时,只献上盛水的酒器,俎中盛着生鱼,大羹不调和五味,其意义已经超出滋味本身了。所以,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仅仅是用来使耳目欢愉,尽力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要教导人们端正好恶、实施理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