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乐

【题解】

本篇关于音乐的论述与《乐记》相通,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文中提出,“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显然是针对墨家“非乐”说而发的,是对墨家“非乐”思想的否定。

本篇的天道观在《吕氏春秋》中是比较完整的。文章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东西,包括天地,都是由“太一”派生出来的,“太一”是天地万物之本。那么什么是“太一”呢?文章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圜道》中说:“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可见,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作为万物本原的“太一”、“道”、“一”,三者内涵是相同的。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存在根本不同。在老子学说中,“道”是“无”,是超乎“一”的虚构的观念。而在《吕氏春秋》中,“道”是“有”,是“太一”、“一”。因此,《吕氏春秋》中的自然观与宇宙起源说同《淮南子》中的“道始于一”是一致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

关于宇宙变化的规律,本篇描述为“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这与《圜道》中的论述是一致的,陷入了简单的循环论。这种循环论,尽管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浅陋的,但在当时,比之于那些认为万物永恒不变的观点来说,却已经是进步的了。

【原文】

二曰: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 (1),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 (2),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3)。浑浑沌沌 (4),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 (5),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 (6)。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 (7)。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大乐以形 (8)。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 (9),由此而生。

【注释】

(1)度量:指律管的长度、容积等。

(2)两仪:天地。

(3)章:等于说“形”。

(4)浑浑沌沌:古人想象中世界生成以前的元气状态。

(5)轮:转动。

(6)行:行度,指运行的轨道。

(7)柔:柔和。这里指万物生发的春夏二季。刚:刚厉。这里指万物肃杀的秋冬二季。

(8)大乐(hán):同“寒”,凝冻。

(9)和适:二字疑衍。先王: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翻译】

第二:

音乐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产生于度量,本源于太一。太一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成形体。混混沌沌,离而复合,合而复离,这就叫做自然的永恒规律。天地像车轮一样转动,到尽头又重新开始,到终极又返回,无不恰到好处。日月星辰的运行,有的快,有的慢。日月轨道不同,都周而复始地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出现,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寒冷;有的季节白天短,有的季节白天长;有的季节属柔,有的季节属刚。万物的产生,从太一开始,由阴阳生成。因阳而萌芽活动,因阴而凝冻成形。万物的形体各占一定的空间,无不发出声音。声音产生于和谐,和谐来源于合度。先王制定音乐,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

【原文】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 (1),乐乃可成。成乐有具 (2),必节嗜欲。嗜欲不辟 (3),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注释】

(1)上:当作“正”。

(2)具:准备。这里是条件的意思。

(3)辟:放纵。

【翻译】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一切都归化于正道,音乐才可以创作完成。创作音乐有条件,必须节制嗜欲。只有嗜欲不放纵,才可以专心从事音乐。从事音乐有方法,必须从平和出发。平和产生于公正,公正产生于道。所以只有得道的人,大概才可以跟他谈论音乐吧!

【原文】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 (1),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 (2),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 (3),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注释】

(1)“溺者”句:《左传·哀公二十年》有“溺人必笑”句,这大概是当时的谚语。

(2)武:当作“舞”。这里是手足舞动的意思。

(3)失处:与“失位”义近,指丧失各自的本分,即父不行父道,子不行子道。

【翻译】

被灭亡的国家,遭受屠戮的人民,不是没有音乐,只是他们的音乐并不表达欢乐。即将淹死的人不是不笑,即将处死的罪人不是不唱,精神狂乱的人不是不手舞足蹈,但是他们的笑、他们的唱、他们的舞蹈没有丝毫的欢乐。乱世的音乐与此相似。君臣地位颠倒,父子本分沦丧,夫妇关系失当,人民痛苦呻吟,在这种环境中创作音乐,又会怎样呢?

【原文】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 (1),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 (2),安由出哉?

【注释】

(1)与(yù):参与。

(2)非乐者:指墨家学派,《墨子》中有《非乐》篇。非,否定。

【翻译】

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最初生成人的是天,人不得参与其事。天使人有了欲望,人不得不追求;天使人有了憎恶,人不得不躲避。人的欲望和憎恶是从天那里禀承下来的,人不能参与其事,这不可变更,不能改易。世上的学者有反对音乐的,他们的主张是根据什么产生的呢?

【原文】

大乐 (1),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注释】

(1)大乐:盛乐,指完美的音乐。

【翻译】

大乐,是君臣、父子、老少所欢欣、喜悦的。欢欣从平和中产生,平和从道中产生。所谓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也无法描绘出形状。有谁能够懂得在不见中包含着见,在不闻中包含着闻,在无形中包含着形,那他就差不多懂得道了。所谓道,是最精妙的,无法描绘出它的形状,无法给它命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太一”。

【原文】

故一也者制令 (1),两也者从听 (2)。先圣择两法一 (3),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 (4),合宗亲 (5);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 (6);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7)

【注释】

(1)一:即“太一”、“道”。

(2)两:指由“一”派生出的、非本原的东西。

(3)择:弃。法:用。

(4)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黔,黧,黑色。

(5)宗亲:指同母兄弟。后世也指同宗亲属。

(6)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

(7)明两:等于说“用两”。明,显扬。

【翻译】

所以“一”处于制约、支配的地位,“两”处于服从、听命的地位。先代圣人弃“两”用“一”,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真谛。所以,能够用“一”处理政事的,可以使君臣快乐,远近和睦,人民欢悦,兄弟和谐;能够用“一”修养身心的,可以免于灾害,终其天年,保全天性;能够用“一”治理国家的,可以使奸邪远离,贤人来归,实现大治;能够用“一”治理天下的,可以使寒暑适宜,风雨适时,成为圣人。所以懂得用“一”就聪明,持“两”就惑乱。

上一篇:仲夏
下一篇:侈乐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