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为学的道理。文章以齐王食鸡为喻,论述了博采众长的重要。指出:“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因此,“无丑不能,无恶不知”,要善于“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这些看法很有见地。作者把善学同君道联系起来,指出“取于众”是立君之本。文章强调众人的作用,指出:“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这反映了新兴统治阶级对民心民力的重视。
【原文】
五曰: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 (1);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 (3),无恶不知 (4)。丑不能,恶不知,病矣 (5)。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6)。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故学士曰 (7):辩议不可不为 (8)。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 (9),衣锦而入 (10)。
【注释】
(1)跖(zhí):指鸡爪掌。
(2)假:凭借,利用。
(3)丑:以……为耻。
(4)恶(è):与“丑”义同,用如意动。
(5)病:困窘。
(6)尚:上。
(7)学士:本指在学的贵族子弟,这里指有学问的人。
(8)不可不为:当作“不可为”。
(9)被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之人所穿。这里比喻没有学问,愚昧无知。
(10)锦:锦衣,华美的丝织衣裳,古时富贵之人所穿。这里比喻学业已成,贤明通达。
【翻译】
第五:
善于学习的人像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上几千鸡跖而后才满足,即使不够,仍然有鸡跖可供取食。事物本来无不有长处,无不有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借用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占有天下。不要把不能看作羞耻,不要把不知看作耻辱。以不能为耻,以不知为辱,就会陷入困境。不把不能看作羞耻,不把不知看作耻辱,这是最高明的。即使桀、纣那样的暴君尚且有令人敬畏、可取之处,更何况贤人呢?
所以有学问的人说:求学者不可使用辩议。如果说辨议可以使用的话,这是指施教而言。施教,才是需要大议的。求学者不使用辩议,就可以由无知变为贤达,这就像穿着破衣服出门,穿着华丽的衣服归来一样。
【原文】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 (1),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注释】
(1)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翻译】
戎人生在戎地,长在戎地,而说戎人的语言,自己却不知是从谁那里学来的。楚人生在楚地,长在楚地,而说楚人的语言,自己却不知是从谁那里学来的。假如让楚人在戎地生长,让戎人在楚地生长,那么楚人就说戎人的语言,戎人就说楚人的语言了。由此看来,我不相信亡国的君主不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只不过是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允许罢了。因此,对于人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不注意考察啊!
【原文】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 (1),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 (2),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 (3):“孟贲庶乎患术 (4),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注释】
(1)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据说可以“生拔牛角”。
(2)离娄:传说为黄帝时视力最好的人,“能见针末于百步之外”。一名“离朱”。
(3)田骈(pián):战国时齐人,道家。《不二》作“陈骈”。陈、田古通。
(4)庶乎患术:几乎苦于无法。庶,庶几,几乎。术,策略,办法。
【翻译】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众多白狐狸的皮中取来制成的。善于取用优点于众人,这正是三皇五帝大建功名的原因。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凭借着众人的力量。君位一经确立就舍弃众人,这是得到细枝末节而丧失了根本。凡是得到细枝末节而丧失了根本的君主,从未听说过他的统治会安定稳固。所以,依靠众人的勇敢就不惧怕孟贲了,依靠众人的力气就不惧怕乌获了,依靠众人的眼力就不惧怕离娄了,依靠众人的智慧就不惧怕赶不上尧、舜了。依靠众人,这是统治百姓的根本大法。
田骈对齐王说:“即使孟贲对于众人的力量也感到忧虑,无可奈何,因而齐国的边境无须担忧。”楚国、魏国的君主不贵言辞,而国内备战的各种设施已经修整完备了,兵士已经训练有素可以打仗了,这都是得力于众人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