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诬徒一作诋役

【题解】

就是欺骗弟子的意思,与所谓“诬徒”“诋役”“诬徒”义同。

本篇旨在论述教学的道理。文章提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讲求教学方法。作者根据“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提出了“视徒如己,反己以教”、等教学基本原则,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师徒同体”章以大量篇幅批评了不善于教学的老师“志气不和”、“喜怒无处”、“言谈日易”、“愎过自用”、趋炎附势,嫉妒成性的错误;批评了不善于求学的人“用心则不专”、“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羁神于世”、“矜势好尤”的错误治学态度;从反面论证了教育与治学所应采取的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原文】

四曰: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1)。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 (2);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 (3)。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 (4)。”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 (5),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注释】

(1)游:优游,悠闲自得。

(2)胜:等于说“行”。

(3)劝:努力从事。

(4)脯(fǔ):干肉。

(5)有:这里有“专”的意思。

【翻译】

第四:

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教育,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了,那么邪僻的路就堵死了,正义之道就通行了。这六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实现,那么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亲就不能支使子女,老师就不能支使学生。

人之常情,不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快乐,不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仍然会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不用说不肖的人,即使贤人同样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

子华子说:“成就王业的人乐意做那些使自己成就王业的事,国破家亡的人也乐意做那些使自己灭亡的事,所以煮食禽兽不可能把所煮的禽兽吃尽,人们专吃自己爱吃的肉就够了。”如此说来,成就王业的人专喜好理义,国破家亡的人专喜好暴慢。他们的喜好不同,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祸福也不同。

【原文】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 (1);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 (2),不可证移 (3);见亲权势及有富厚者 (4),不论其材,不察其行,诬徒一作诋役而教之 (5),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 (6),身状出伦 (7),闻识疏达 (8),就学敏疾 (9),本业几终者 (10),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 (11),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注释】

(1)晏:清朗无云。处:常。

(2)愎(bì)过:坚持错误。愎,任性,执拗。

(3)证:谏。移:改变。

(4)权亲势:当作“亲权势”。

(5)诬徒一作诋役:同“驱”,驰。

(6)居处:指平时,日常。修洁:指操守美善清白。

(7)身状:即身貌。出伦:出众。伦,同辈,同类。

(8)疏达:等于说“通达”,这里是广博的意思。

(9)就学:学生去向老师请教。敏:疾速。

(10)本业:指主要的学业。

(11)悬:这里有疏远的意思。

【翻译】

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心志不和谐,取舍一再变化,根本没有恒心,就像天气的晴阴一样喜怒无常;言谈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过失在于自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亲近尊贵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惟恐不及;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美善清白、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于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由此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妒嫉厌恶他们。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挚友乡亲,这是求学的人所悲伤的,这是由于老师和学生彼此心志不同的缘故。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亲近自己所怨恨的人,不能称颂自己所憎恶的人,学业的败坏,道术的废弃,就由此产生了。

【原文】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1)。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 (2),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注释】

(1)情:真情,这里指教育的真谛。

(2)章:彰明。

【翻译】

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就不是这样。他们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这样就掌握教育的真谛了。凡施加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师生一体了。人之常情,喜爱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称颂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帮助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学业的彰明,道术的弘扬,就由此产生了。

【原文】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 (1),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 (2),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 (3),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 (4),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 (5);愠于师 (6),怀于俗 (7),羁神于世,矜势好尤 (8),故湛于巧智 (9),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 (10)。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注释】

(1)苦(ɡǔ):粗劣。功:精良。

(2)谯诟:疑即“诬徒一作诋役诟(xìɡòu)”,粗暴、过分的意思。

(3)“谯诟”二句:草木无知,其“谯诟报人”之义正如《庄子·则阳》中所说:“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为禾,种谷。卤莽,草率,粗糙。实,果实,指生穗结谷。芸,除草。灭裂,苟且,胡乱从事。)

(4)中:通“忠”。

(5)教:效法。

(6)于师愠(yùn):当作“愠于师”。

(7)怀:安。

(8)矜(jīn):自夸,自恃。

(9)湛(chén):通“沉”,没,沉溺。

(10)事:从事,努力。至:极。受:这里有成的意思。

【翻译】

不善于学习的人,跟随老师学习粗心大意,却想要学得精通;跟随老师学习浅尝辄止,却想要学得深入。草木、鸡狗、牛马,不可粗暴地对待它们,如果粗暴地对待它们,那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草木、鸡狗、牛马尚且如此,又何况对待通达事理的老师和有关道术的言论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诚,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求学不努力,辩论不明是非,效法别人不精心;怨恨老师,安于凡庸,精神被时务所束缚,自恃权势,好犯过失,所以沉溺于巧诈,迷恋于小利,惑乱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矛盾,言辞详明则又与心相异,言辞简约则又与意相反;分散的事不会综合,复杂的事不会分析,即使再费力气也不能有所成就。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弊病啊!

上一篇:尊师
下一篇:用众一作善学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