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尊师与敬学。文章列举了古代十六位圣贤从师学习的事例,以及六位“刑戮死辱之人”从师学习而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人,只要尊重老师、努力学习,都能功垂后世,名扬青史。文章提出:“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对于教学的高度重视。文章还详细地列举了尊师的具体做法,而把不尊师的人称作“背叛之人”,对他们给予了极大的蔑视。
【原文】
三曰:
神农师悉诸 (1),黄帝师大挠 (2),帝颛顼师伯夷父 (3),帝喾师伯招 (4),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 (5),汤师小臣 (6),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 (7),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 (8),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9)。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注释】
(1)悉诸:姓悉,名诸,传说为神农之师。
(2)大挠(náo):传说为黄帝史官,始作甲子,创造了以干支相配纪日的方法。
(3)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古帝名,号高阳氏。伯夷父(fǔ):传说为颛顼之师,又称伯夷。父,古代对男子的敬称、美称。
(4)喾(kù):传说中的古帝名,号高辛氏。伯招:传说为帝喾之师。他书或作“柏招”。
(5)大成贽(zhì):传说为禹的老师。
(6)小臣:指伊尹,商王朝的开国功臣。
(7)随会:即士会,字季,晋大夫,食采邑随及范,所以又称随会、随季或范季,死后称随武子、范武子。
(8)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姓百里,名奚,秦大夫。他书或作“百里傒”。公孙枝:姓公孙,名枝,字子桑,秦大夫。
(9)十圣人:指神农至武王的十位帝王。六贤者:指齐桓公至勾践的六位诸侯。
【翻译】
第三: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支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贽为师,汤以小臣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文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没有达到帝那样尊贵,才智没有达到圣明的境界,却不想尊奉老师,这怎么能获得尊显、达到圣明的境地呢?这正是五帝之所以废绝、三代之所以不可再现的原因。
【原文】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1);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注释】
(1)爽:口伤病不能言。
【翻译】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反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如口哑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
【原文】
子张 (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 (2),梁父之大盗也 (3);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 (4),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 (5),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 (6),学于子墨子。索卢参 (7),东方之巨狡也 (8),学于禽滑黎 (9)。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弟子。
(2)颜涿聚:春秋齐大夫。他书或作“颜烛邹”、“颜斫聚”。
(3)梁父(fǔ):泰山下一座小山名,在今山东新泰西。
(4)驵(zǎnɡ):牙侩,古时集市贸易中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5)高何、县子石:战国时人,墨子的弟子。
(6)指:指斥。乡曲:乡里。
(7)索卢参:复姓索卢,名参,墨家学派禽滑黎的弟子。
(8)狡:指狡诈的人。
(9)禽滑黎:墨子的弟子。他书多作“禽滑釐”。
【翻译】
子张本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本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求学于孔子。段干木本是晋国市场上的大牙侩,求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本是齐国凶恶残暴的人,被乡里斥逐,求学于墨子。索卢参本是东方有名的狡诈之人,求学于禽滑黎。这六个人本是该受到刑罚、杀戮,蒙受耻辱的人。如今,由于从师学习,他们不仅免于刑罚、杀戮、耻辱,而且成为天下的知名之士、显达之人,得以终其天年,王公大人因而对他们以礼相待,这些都是得力于学习啊。
【原文】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 (1)。疾讽诵 (2),谨司闻 (3),观愉 (4),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 (5),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 (6),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注释】
(1)营:通“荧(yínɡ)”,惑乱。
(2)讽:背诵。
(3)司(sì):通“伺”,等候。
(4)(huān):同“欢”。
(5)辨说:指推理。辨,通“辩”。
(6)矜:自负贤能。
【翻译】
凡学习,一定务求增进学业,这样心中就没有疑惑了。要努力诵习,小心等候机会聆听教诲,看到老师欢悦的时候,请教书中的意旨,要顺适老师的耳目,不违背老师的心意;回来认真思考,探求老师所说的道理,要时时研讨分析,以求阐明老师所说的道理,不苟且巧辩,一定要合乎法度;有所得不要自夸,有所失不要惭愧,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本性上来。
【原文】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 (1);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 (2)。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 (3),疾灌寖 (4),务种树 (5);织葩屦 (6),结罝网 (7),捆蒲苇 (8);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 (9),必蠲絜 (10);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 (11),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12),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 (13),君子不与交友。
【注释】
(1)养心:这里指使老师心情愉快。《礼记·祭统》中说:“养则观其顺也”,古人认为奉养尊亲,当以顺其心为贵。
(2)时节:合于四时之节。
(3)唐圃:园地。唐,通“塘”,堤。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子。
(4)寖:今作“浸”,灌溉。
(5)树:种植。
(6)葩:疑“萉(fèi)”字之误。萉屦:即后人所谓麻鞋。
(7)罝(jū):捕兔网。
(8)捆:砸。编织蒲苇要边编边砸,使之牢固。
(9)临:治,备办。
(10)蠲(juān):清洁。絜(jié):同“洁”。
(11)趋翔:行步有节奏的样子。翔,通“跄(qiānɡ)”。
(12)义:通“议”。论:这里是阐明的意思。
(13)内(nà):接纳。
【翻译】
老师活着的时候要小心奉养,小心奉养的方法,以使老师欢娱为贵;老师死了要恭敬祭祀,恭敬祭祀的原则,以合于四时之节为要。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为老师修整园地,努力灌溉,积极种植;织麻鞋,结兽网,编蒲苇;到田野上,努力耕耘,种植五谷;走进山林,进入川泽,捕捉鱼鳖,猎取鸟兽。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为老师察看车马,小心驾驭;使衣服适宜,务求轻暖;备办饮食,一定清洁;好好调和五味,务求甘甜肥美;一定恭恭敬敬,和颜悦色,言辞审慎;力求行步快慢有节,一定恭敬庄重。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做“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做“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原文】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1)。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2)。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 (3),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 (4),则齿尝为师者弗臣 (5),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
(1)知(zhì):才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盛:大。
(2)正:长,主。
(3)已:止。
(4)太学:这里指明堂。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关于古代的明堂,历代一些礼家认为,太庙、清庙、太室、太学为一事,似可信。
(5)齿:并列。
【翻译】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做臣子看待,这是用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