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劝学一作观师

【题解】

本篇以及下面的《尊师》、《诬徒》两篇都是论述教学之道的,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篇旨在勉励学习。文章指出,国君、父母极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极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尊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文章宣扬“忠孝”、“显荣”,并把颜渊事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儒家思想。

【原文】

二曰: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1);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注释】

(1)人亲:指父母。

【翻译】

第二:

先王的政教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作君主、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做子女、臣下的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父母的却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臣下的却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原文】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1)。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注释】

(1)理:治,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翻译】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原文】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 (2),未之尝有也。

【注释】

(1)疾:努力,尽力。

(2)魁(kuí)士:贤能之士。魁,大,杰出。

【翻译】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只有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翻译】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应召去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原文】

凡说者,兑之也 (1),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 (2),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3)。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4),从此生矣。

【注释】

(1)兑:悦。

(2)硾(zhuì):使物下沉。

(3)救:治。堇(jǐn):草名。有毒,可入药。

(4)重:深,甚。

【翻译】

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说教。如今世上说教的人,大多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却反去硬性说教。这样做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把石头坠在他身上,如同医治病人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社会越发混乱、不肖的君主更加昏惑就都由此产生了。

【原文】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 (1),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2),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释】

(1)胜理:依循事理。

(2)要(yāo):求。

【翻译】

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施行道义。只要事理被依循,道义得以树立,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对他们不敢轻慢,即使上至于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师徒相遇而和洽的情况不可能一定实现。如果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却想要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尊显。

【原文】

曾子曰 (1):“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 (2)!”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 (3),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4)”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 (5),颜渊后 (6),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 (7),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注释】

(1)曾子:指曾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2)馀:指父、师而外的其他人。夫:彼,指上文“无父而无师者”。

(3)曾点:字晳(xī),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

(4)畏:这里是横死的意思。

(5)畏:这里是被围困的意思。

(6)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7)与:语气词,表停顿。

【翻译】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上一篇:孟夏
下一篇:尊师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