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以“圜道”为题,其旨仍是谈论君道。文章指出:“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这是古人法天地思想的反映。本篇中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也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与“地”相对的自然物。文章以精气的运动、日月的运行、生物的生长衰杀、云气西行、水泉东流等为例,说明天道的性质和规律,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唯物的认识。文章说:“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指出君道与臣道的区别,强调君道与臣道不可颠倒。文章在论及“臣处方”时指出,“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提出了君主立官的根本原则,并强调了百官各守其职的重要性。
【原文】
五曰:
天道圜 (1),地道方 (2)。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 (3)?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 (4),无所稽留 (5),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 (6),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注释】
(1)圜:通“圆”,指周而复始,运而不穷。
(2)地道:关于地的道理、法则。方:端平正直。
(3)说:解释。
(4)杂:通“匝”,循环终始。
(5)稽:留止。
(6)相为:互相替代。
【翻译】
第五:
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效法它们,据以设立君臣上下。怎样解释天道圆呢?精气一上一下,环绕往复,循环不已,无所留止,所以说天道圆。怎样解释地道方呢?万物异类异形,都有各自的名分、职守,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说地道方。君主掌握圆道,臣下处守方道,方道圆道不颠倒改变,这样国家才能昌盛。
【原文】
日夜一周 (1),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 (2),轸与角属 (3),圜道也。精行四时 (4),一上一下 (5),各与遇 (6),圜道也。物动则萌 (7),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 (8),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 (9):“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 (10),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 (11),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 (12),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 (13)。一不欲留,留运为败 (14),圜道也。一也齐至贵 (15),莫知其原 (16),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 (17)。圣王法之,以全其性,以定其正 (18),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 (19),瀸于民心 (20),遂于四方 (21),还周复归 (22),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注释】
(1)日夜一周:当为“日日夜一周”。“日”字当重。
(2)躔(chán):指月亮运行与星辰会次。
(3)轸(zhěn)与角属(zhǔ):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属,连接。
(4)精行四时:精,精气,即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所以说“精行四时”。
(5)一上一下:指阴气上腾,阳气下降。
(6)与遇:相合,会合。
(7)动:这里指有生机。
(8)云云然:云气周旋回转的样子。
(9)黄帝曰:战国时有很多托名为黄帝著的书出现,据《汉志》记载黄帝之书就有二十一家。这里的“黄帝曰”当是引自此类书文。
(10)刑蹇(jiǎn):连绵词,义同“形倨”,颠仆障碍,不能行进。
(11)居:这里是壅闭的意思。虚:病。
(12)唯:本是应答之词,这里作“应答”讲。
(13)说一:专精于一官、一窍。说,通“锐”(依许维遹说)。
(14)留运:停止运行。
(15)一:指道。齐:应当为“者”字之误。
(16)原:“源”的本字。
(17)宗:本源。
(18)“以令”二句:“令”,一作“全”,“正”一作“生”。作“全”、“生”为是。
(19)宣:周遍,普遍。究:穷极,深入到底。
(20)瀸(jiān):洽,合。
(21)遂:通达。
(22)还(xuán):通“旋”,旋转。
【翻译】
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这是圆道。月亮历行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角宿与轸宿首尾相接,这是圆道。精气四季运行,阴气上腾,阳气下降,相合而成万物,这是圆道。万物有了活力就会萌发,萌发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长,成长而后壮大,壮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败,衰败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迹消失,这是圆道。云气西行,纷纭回转,冬夏不止;水泉东流,日夜不停。上游的泉源永不枯竭,下游的大海永不满盈,小泉汇成大海,重水化作轻云,这是圆道。黄帝说:“天帝没有固定的居处。如果它固定在一处,就不会无所不在了。”这是说运行不止,这是圆道。人体共有九个孔窍,其中一窍闭塞,另外八窍就会有病。八窍病得厉害,时间久了,人就会死亡。所以,应答时若要听,应答就会停止;倾听时若要看,倾听就会停止。这是说要专精于一官一窍。一官一窍都不应停滞,停滞就成为祸灾,这是圆道。道是最高的,没有谁知道它的来源,也没有谁知道它的终极,没有谁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谁知道它的归宿,然而万物都把它作为本源。圣王取法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天性,用来安定自己的生命,用来发号施令。号令从君主之口发出,百官接受而施行,日夜不停,普遍下达,深入到底,合于民心,通达四方,然后又旋转复回,回到君主那里,这是圆道。号令的施行符合圆道,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这样就没有壅闭之处了。没有壅闭之处就是君道畅通啊!所以,君主把号令当作生命来看待,臣下的贤与不肖、国家的安危都由它决定。
【原文】
人之有形体四枝 (1),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 (2)。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
【注释】
(1)枝:通“肢”。
(2)感:触动。
【翻译】
人有形体四肢,人所以能够支使它们,是由于它们受到触动必定有感觉。如果受到触动而没有感觉,那么形体四肢就不会听从支使了。臣下也是这样。如果对君主的号令无动于衷,就无法支配他们了。有臣下却不听从支配,不如没有。所谓君主,就是要支配本不属于自己的臣下,舜、禹、汤、武王都是这样。
【原文】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 (1)。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 (2),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 (3),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 (4)。贤主之立官有似于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注释】
(1)犹若:等于说“犹然”,仍然。
(2)世:父死子继叫世。
(3)均:调和。
(4)受:这里有应和的意思。
【翻译】
先王设立高官,一定要使他遵循臣道。做到遵循臣道,职分才能确定;职分确定了,臣下就不会有隐私壅蔽其上。尧舜是贤明的君主,他们都把贤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肯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然而设立官职仍然一定要使它遵循臣道。当今世上的君主,都想父子相传世世代代不失君位,从而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孙。但他们设立官职反而不能使它遵循臣道,用私欲把它搞乱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贪求的太远,而见识太短的缘故。五音无不应和,这是由于它们各自的乐律确定。宫、徵、商、羽、角各处在自己的位置上,音都调得很准确,不可有丝毫差误,这就是五音无不应和的缘故。贤主设立官职与此相似。百官各守其职,治理分内的事,以此侍奉君主,君主就没有不安宁的了;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没有不兴旺的了;以此防备祸患,祸患就无从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