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论人”的方法。“论人”就是衡量、识别人。文章指出,君主“论人”,最好的方法是“反诸己”,其次是“求诸人”。所谓“反诸己”就是向自身求得,就是让自己顺乎自然,处于“无为”的境界。这样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玄妙,就能“得一”,无往不胜。所谓“求诸人”,是说向别人寻求。文章指出,要听言观行,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以考察识别。对“论人”外要用“八观六验”,对内要用“六戚四隐”,这样“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原文】
四曰: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 (1),其推之弥疏 (2);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注释】
(1)之:代上文“主道”、“君守”。
(2)推:这里是离开、远离的意思。
【翻译】
第四:
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遵守的原则就在近旁。首先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
【原文】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 (1),而游意乎无穷之次 (2),事心乎自然之涂 (3)。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 (4)。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5)。
【注释】
(1)巧故:伪诈。
(2)无穷之次:指无限的空间,即道家所推崇的虚无境界。次,泛指所在之处。
(3)事:等于说“立”。自然之涂:指无为的境界。自然,天然。涂,同“途”,路。
(4)天:指天性。
(5)一:指道。道家把“一”看作数之始,物之极,故称“一”为道。
【翻译】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己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遨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自己的天性不受到损害,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做得道。
【原文】
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 (1),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 (2),远方来宾 (3),不可塞也;意气宣通 (4),无所束缚,不可收也 (5)。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 (6),嗜欲易足,取养节薄 (7),不可得也 (8);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 (9);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 (10),与时周旋,不可极也 (11);举错以数 (12),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于肌肤 (13),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 (14),致远复食而不倦。
【注释】
(1)故知一:当重“知”字,作“故知知一”。知一:等于说“得一”。
(2)之:至。
(3)宾:归顺。
(4)意气:指精神、元气。宣:疏通。
(5)收:疑当作“牧”(依华沅说),守,束缚。
(6)朴:指本性。
(7)养:指养身之物。节:节制。薄:少。
(8)得:这里指被人占有、支配。
(9)量:疑为“墨”字之误。墨:染黑。
(10)当(dànɡ)务:与事合宜。
(11)极:穷,困窘。
(12)错:通“措”,安放。数:礼数,礼仪。
(13)集于肌肤:与肌肤相接为人所感知。集,通“接”。
(14)利:疾,快。
【翻译】
所有那万物万形,得道而后才能生成。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来归,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像天地一样,那么,什么事情不能胜任?什么事情不能得当?这就像驾驭马车的人,反躬自求,就会车轻马快,即使跑很远的路再吃饭,中途也不会疲倦。
【原文】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僇而不止 (1),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注释】
(1)僇(lù):同“戮”,杀戮。
【翻译】
过去,古代亡国的君主认为罪在别人,所以每天杀戮不停,以至于亡国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认为罪在自己,所以每天勤于功业,从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业。
【原文】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 (1),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2)。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3)。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4)。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1)人:通“仁”。
(2)四隐:指四种亲近的人。隐,私。
(3)门郭:当作门郎。指左右亲近的人。
(4)情:真情。
【翻译】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人同类而智慧不同,贤与不肖相异。人们都用花言巧语来替自己防范,这是昏君惑乱的缘故。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爱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像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