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贵公

【题解】

本篇旨在阐述君主治国、治天下“必先公”的道理。文章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平得于公”。文章提出,天地至公“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劝说君主效法天地,这与老子提倡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思想是一致的。文章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显然是针对君主而发的,但其目的仍在于强调“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并非主张天下当由天下人治理。

【原文】

四曰: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1)。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 (2),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 (3):“无偏无党 (4),王道荡荡。无偏无颇 (5),遵王之义 (6)。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 (7),遵王之路。”

【注释】

(1)平:指政治清明安定。

(2)尝:试。“尝试”为同义连用。上志:古代记载。

(3)《鸿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一作《洪范》。鸿,大。范,法。

(4)无:通“毋”,不要。偏:不平。党:结党。

(5)颇:不正。

(6)遵:沿着……走。义:道理,法度。

(7)恶(wù):憎恶。

【翻译】

第四:

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试考察一下古代的记载,曾经取得天下的人是相当多的了。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无私,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颇有私。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鸿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原文】

伯禽将行 (1),请所以治鲁。周公曰 (2):“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 (3),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 (4):“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5)

【注释】

(1)伯禽:周公旦之子,鲁国始祖。周公相成王,留在东都洛阳,成王封伯禽于鲁。

(2)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3)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国原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荆”。

(4)老聃(dān):春秋战国时楚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相传《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为老聃所著。

(5)三皇五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一般的说法是,三皇指伏羲(xī)、神农、燧人,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本书十二月纪则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

【翻译】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长养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某一种生物。万民之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谋取私利。”

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去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荆人得到它,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承受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哪一个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原文】

管仲有病 (1),桓公往问之 (2),曰:“仲父之病矣 (3)。渍甚 (4),国人弗讳 (5),寡人将谁属国 (6)?”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7)”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8);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 (9),则隰朋其可乎 (10)?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11),丑不若黄帝 (12),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注释】

(1)管仲:春秋齐人,名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与齐桓公为敌;后由鲍叔牙推荐,为桓公相,尊称“仲父”。

(2)桓公:指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首。

(3)仲父之病矣:“病”上当有“疾”字。疾,病。病,病重。

(4)渍:病。

(5)国人弗讳:指发生国人不可避忌的事,即病死。国人,居住在国都的自由民。讳,避忌。

(6)属(zhǔ):托付。

(7)鲍叔牙:齐大夫,管仲的好友,以知人著称。

(8)比:并列,齐等。

(9)勿已:等于说“不得已”。

(10)隰(xí)朋:齐大夫。

(11)上志: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下求:即下问。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以上问于下,都称“下问”。

(12)丑:用如动词,以……为羞耻。

【翻译】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问他,说:“仲父您的病相当重了。如果病情危急,发生国人无法避忌的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过去我尽心竭力,尚且不足以明白这件事;如今病得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谈论它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用谁为相?”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跟鲍叔牙很要好。鲍叔牙的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不得已的话,隰朋大概还行吧。隰朋的为人,既能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又能不耻下问,自愧其德不如黄帝,又怜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不该打听的就不去打听;他对于事务,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了解;他对于别人,没必要关注的就不去关注。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

【原文】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 (1),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 (2),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3);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4)

【注释】

(1)欲:应该。小察:在小处苛求。

(2)豆:古代食器,这里用如动词,置豆。

(3)五伯(bà):通常写作“五霸”,指春秋时势力强大称雄一时的五个诸侯首领。通行的说法,五霸指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本书《当染》等篇则把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列为春秋五霸。伯,长,首领。

(4)竖刀(diāo):齐桓公的近侍。他书或作“竖刁”。虫出于户:桓公死,竖刀参与乱齐国,桓公五子争立,无人主丧,尸体停在床上六十多天不予殡殓,以至尸虫流出门外。

【翻译】

国相,是一种很高的职位。居于高位的人,不应该在小处苛求,不应该玩弄小聪明。所以说: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器,大勇之人不去亲自格斗厮杀,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

桓公行公正,抛却私恨,起用管子而成为五霸之长;行偏私,庇护所爱,任用竖刀而致使死后国家大乱,不得殡殓,尸虫流出门外。

【原文】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 (1),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 (2),舜弗能为。

【注释】

(1)饰:通“饬(chì)”,整顿。服:指丧服制度。据礼,居丧不饮酒食肉。

(2)戾(lì):贪暴。王(wànɡ):成就王业。

【翻译】

人年幼的时候愚昧,岁数大了聪明。如果聪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贪婪残暴却要称王天下,这些即使舜也办不到。

上一篇:重己
下一篇:去私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