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生

【题解】

“本生”就是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文章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方法在于正确地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圣人重生轻物,“以物养性(生命)”,富贵之人则重物轻生,“以性养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伤生亡国。作者的这些议论,是为规劝骄奢淫逸的君主而发的,其思想主要源于杨朱一派的“贵己”学说。

【原文】

二曰: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 (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2)。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1)撄(yīnɡ):触犯。

(2)天:指天所生育的生命。故:事。

【翻译】

第二:

最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摧残它,这样的人称作天子。天子一举一动都是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是设立职官的由来。天子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胡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了。譬如整饬军备,是用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整饬军备却反而用以攻杀自己,那就失去了整饬军备的本来意义了。

【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 (1),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 (2),非所以性养也 (3)。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4)。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注释】

(1)抇(ɡǔ):搅浑,搅乱。

(2)性:生命。

(3)以性养:用生命供养外物。

(4)轻:喻物。重:喻身。

【翻译】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使它浑浊,所以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外物使他迷乱,所以人无法获得长寿。外物本应是供养生命的,不该损耗生命去追求它。可是如今世上胡涂的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像这样,无论做什么,没有不失败的。持这种态度做君主,就会惑乱胡涂;持这种态度做臣子,就会败乱纲纪;持这种态度做儿子,就会狂放无礼。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有其中一种,就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原文】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 (1),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 (2),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3)。遁焉,性恶得不伤?

【注释】

(1)慊(qiè):满足,惬意。

(2)喑(yīn):哑。

(3)遁:通“循”,这里指没有节制。

【翻译】

假如有这样一种声音,耳朵听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听了就会使人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假如有这样一种颜色,眼睛看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去看。假如有这样一种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这些东西,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这些东西,大多是胡涂的。他们日日夜夜地追求这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就放纵自己不能自禁。这样,生命怎么能不受伤害?

【原文】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1),招无不中。万物章章 (2),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 (3),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 (4),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 (5)。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 (6)。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1)招:射的目标,箭靶。

(2)章章:繁盛的样子。

(3)便:利。

(4)臭(xiù):这里指嗅觉灵敏。

(5)三百六十节:指人的周身所有关节。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的关节总数为三百六十五,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相应。这里是取其整数。利:通畅。

(6)惛(mèn):通“闷”,忧闷。

【翻译】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那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以长养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没有不成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的生命。生命完好无损,精神就和谐了,眼睛就明亮了,听觉就灵敏了,嗅觉就敏锐了,口齿就伶俐了,全身的筋骨就通畅舒展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能取信于人,不用谋划就做得合适,不用思考就处事得当。他们的精气通达天地,心神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无不承受,无不包容,就像天地一样。他们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忧闷。像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德行完全的人。

【原文】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 (1),务以自佚 (2),命之曰“招蹷之机” (3)。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 (4),郑卫之音 (5),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1)辇(niǎn):人推挽的车。

(2)佚(yì):同“逸”,逸乐。

(3)蹷(jué):病名,这里指脚不能行走。

(4)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皮肤细腻。皓,洁白。

(5)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起,古人历来都视之为淫靡之音、乱世之音。

【翻译】

富贵而不懂得养生之道,恰恰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很难,即使想要过度地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又从哪儿去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极力使自己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做“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做“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极力使自己尽享安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就有不肯富贵的人了,这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用轻视富贵的虚名来夸耀自己,而是为保全生命。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

上一篇:孟春
下一篇:重己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