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书十二月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四季十二月的天文、历象、物候等自然现象,说明天子每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应遵守的规定,以及为顺应时气在郊庙祭祀、礼乐征伐、农事活动等方面所应发布的政令。要求天子行事制令都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实际上,这十二月纪是作者构想的一年的施政纲领。本书十二月纪是阴阳明堂思想较早、较有系统的记载。
依五行学说,春季属木,阳气渐盛,万物萌生,是生养的季节。因此,天子发布政令要以宽厚仁恩为主旨,禁止杀伐伤生。天子要劝勉农桑,躬耕帝籍;要抚恤幼孤,赈济贫困;要演乐习舞,亲往观看。以此来顺应时气。
《孟春》、《仲春》、《季春》所统辖的十二篇文章都是以讲养生为主的。阐述养生的思想,也是为了与春天生养之季相应合。
【原文】
一曰:
孟春之月 (1),日在营室 (2),昏参中 (3),旦尾中 (4)。其日甲乙 (5),其帝太皞 (6),其神句芒 (7),其虫鳞 (8),其音角 (9),律中太蔟 (10)。其数八 (11),其味酸,其臭膻 (12),其祀户 (13),祭先脾。东风解冻 (14),蛰虫始振 (15),鱼上冰 (16),獭祭鱼 (17),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 (18),乘鸾辂 (19),驾苍龙 (20),载青旂 (21),衣青衣 (22),服青玉,食麦与羊 (23),其器疏以达 (24)。
【注释】
(1)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夏历正月。
(2)日在营室:指视太阳运行的位置在营室宿。营室,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飞马座。
(3)参: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猎户座。中:指中星,即晨昏时刻出现在正南方中天的星宿。
(4)旦:平明,拂晓。尾: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天蝎座。
(5)其:指孟春。甲乙:五行说把四时、十天干与五行相配,春季属木,甲乙也属木,所以说“其日甲乙”。下文“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等等,也都是把五帝、五神、五虫等配于五行之后,再配于四时。
(6)太皞(hào):即伏羲氏,本书把它作为五帝之一,五行家说他以木德称王天下,被尊为东方之帝、木德之君。
(7)句(ɡōu)芒:少氏之子,名重,辅佐木德之帝,被尊为木德之神。
(8)虫:古时对动物的总称。鳞:五虫(羽毛甲鳞倮)之一,指鱼龙之类。
(9)角: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10)律:律管,即定音的竹管。中(zhònɡ):相应。太蔟(còu):古代十二律之一。十二律分为阳律(六律)、阴律(六吕),它们的名称是: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吕)。据说古人把葭莩(jiāfú)的灰塞在律管里,某月到了,与它相应的律管里的灰就飞动起来,这就叫律中某某;孟春之月,太蔟管中的灰飞动起来,所以叫“律中太蔟”。
(11)八:指木之成数。阴阳五行说认为天地生成五行,一天生水,二地生火,三天生木,四地生金,五天生土;因为阴阳不相配不能相成,所以又六地成水,七天成火,八地成木,九天成金,十地成土。天生木之数是三,天地相配成木之数是八。
(12)臭(xiù):气味。膻:五臭(膻焦香腥朽)之一。
(13)祀:祭祀。户:户祀,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之一。古人认为春天阳气上升,蛰伏的动物开始活动,由户而出,所以孟春要举行户祀。
(14)东风:春风。五方、春季都属木,所以称春风四时与五行相配,东方、为东风。
(15)蛰(zhé)虫:藏伏的动物。
(16)鱼上冰:冬天寒冷之时,鱼伏在深水处,孟春天气渐暖,鱼就向上游到冰层下。
(17)獭(tǎ)祭鱼:水獭将捕得的鱼陈列在水边,古人称之为“獭祭鱼”。祭,杀。
(18)青阳左个:东向明堂的北侧室。古代帝王居住及宣布政教的明堂,按五行构筑,东向的叫青阳,南向的叫明堂,西向的叫总章,北向的叫玄堂,中央的叫太庙。除太庙只有一个太室之外,其余的在正堂两侧各有一个侧室,叫“个”,左侧室叫“左个”,右侧室叫“右个”,中间的正堂也叫太庙。天子按四时、五行的运行,每月换一个居室。
(19)鸾辂(lù):饰有鸾铃的车。鸾,鸾铃。辂,车。鸾本是青色凤鸟,这里称春天用的车为鸾辂,是取鸾凤色青。五色与五行相配,青属木,所以用青色的东西命名春天用的器物。下文的御用之物如青龙、青旋、青衣、青玉等都是为顺应春天的苍青之色。
(20)龙:高大的马。马高八尺以上为龙。
(21)载:(把旗帜)插在车上。旂(qí):古代绘有龙纹的旗帜。
(22)衣(yì)青衣:穿着青色的衣服。
(23)食麦与羊:五谷(麦黍稷麻菽)、五畜(鸡羊牛犬豕)与五行相配,麦属木,羊属火。古人认为吃东西要顺应时气,安生养性,而春气贵在调和,但还有冬日的余寒,所以吃与春同属木的谷物,并用属火之畜来御寒。
(24)器:指宗庙所用的器具。疏以达:指器物镂刻的纹理空疏而通达。
【翻译】
第一:
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初昏时刻,参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尾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孟春在天干中属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太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春风吹融了冰雪,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鱼儿从深水向上游到冰层下,水獭开始捕鱼,候鸟大雁从南往北飞行。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左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着青色的马,车上插着绘有龙纹的青色旗帜;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麦子和羊肉,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
【原文】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 (1),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2)。”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3),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 (4),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 (5),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 (6),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 (7),无失经纪 (8)。以初为常 (9)。
【注释】
(1)太史:官名,负责记载史事、观测天文、制订历法等。谒:告。
(2)盛德:大德。古人认为春属木而有生育万物之德,所以说春季盛德在木。
(3)三公:辅佐天子的最高官吏,这里指太师、太傅、太保。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4)相:三公。和:通“宣”。
(5)庆赐:指应该褒奖赏赐之事。遂:通达。
(6)守典奉法:遵奉六典八法。典,指六典,即治典、礼典、刑典、教典、政典、事典。法,八法,即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六典八法是治理邦国官府的法则制度。
(7)宿:指太阳所在的位置。离:指月亮所经过的地方。忒(tè):差错。
(8)经纪:纲常、法度,这里指日月星辰进退疾迟的度数。
(9)初:指作为历法计算起点的冬至点。当时人们认为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常:法。
【翻译】
这个月有立春的节气。立春前三天,太史向天子禀告说:“某日立春,大德在木。”天子于是斋戒,准备迎春。立春那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迎接春的降临;迎春礼毕归来,就在朝中赏赐公卿、诸侯、大夫。并命令相国宣布教化,发布禁令,实行褒奖,施予恩惠,一直施及所有百姓。褒奖赏赐之事,要通达施行,不要有不当之处。于是命令太史遵奉六典八法,主管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工作;太阳所在的位置、月亮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和轨迹,要计算得没有一点差错和失误。制定历法仍以冬至点在牵牛初度为准则。
【原文】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1)。乃择元辰 (2),天子亲载耒耜 (3),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 (4),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 (5)。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 (6),执爵于太寝 (7),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 (8),命曰“劳酒”。
【注释】
(1)元日:吉日。
(2)元辰:吉辰。日为天干,辰为地支,所以有事于天(祈谷)用日,有事于地(耕帝籍)用辰。
(3)耒耜(sì):农具,犁。犁柄叫耒,铧叫耜。
(4)措:放置。参于:疑当作参乘(shènɡ),“于”为“乘”字之坏脱。保介:车右,即站在车上右侧保护君主的武士。之:与。御:御者,驾车的人。车右和御者都是参乘。
(5)躬:亲自。帝籍田:古时,天子有农田千亩,用民力耕作,来生产祭祀上帝的黍稷,所以称这千亩农田为帝籍田。又简称“帝籍”或“籍田”。
(6)反:同“返”,返回。
(7)爵:饮酒器。太寝:祖庙。
(8)御:侍,指陪天子饮酒。
【翻译】
这个月,天子在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并选择好的时辰,亲自用车装载着耒耜,放在参乘——车右和御者中间,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帝籍田亲自耕作。推耒耜入土,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推九下。礼毕返回,天子在祖庙举行宴饮,慰劳群臣,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去侍酒。这次宴饮命名叫“劳酒”。
【原文】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1)。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 (2),皆修封疆 (3),审端径术 (4)。善相丘陵阪险原隰 (5),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 (6),必躬亲之。田事既饬 (7),先定准直 (8),农乃不惑。
【注释】
(1)繁:萌。动:生。
(2)田:指田畯,古代主管农事的官。舍:住。
(3)封疆:疆界,这里指田地的界限。
(4)审:周密,详细。端:端正。径、术:都是小路,这里指田间的小路。
(5)相(xiànɡ):考察。阪(bǎn):大坡。险:高低不平的地方。原:广阔平坦的地方。隰(xí):低洼潮湿的地方。
(6)道:同“导”,引导。
(7)饬(chì):通“敕”,申明,告诫。
(8)准直:指农产品的价格标准。
【翻译】
这个月,上天之气下降,地中之气上升,天地之气混同一体,草木开始萌发。国君宣布农功之事,命令农官住在东郊,监督农民整治田界,审视并端正田间小路;很好地考察丘陵、山地、平原、洼地,各类土地适宜种什么谷物,各种谷物应用什么方法种植,要用这些教诲引导农民,而且务必亲自去做。农功之事布置完毕,先确定农产品的价格标准,农民才没有疑惑。
【原文】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1)。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2),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 (3),无麛无卵 (4);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5)。
【注释】
(1)乐正:乐官之长。学:指太学。习舞:指教国子练习舞蹈。
(2)牺牲:供祭祀用的全色整个牲畜。牝(pìn):雌性的禽兽,这里指母牲。古人认为春天是生养万物之时,所以禁止在祭祀山林川泽时用母畜做牺牲。
(3)孩虫:幼兽。孩,幼。胎夭:在母腹中的小兽。夭,麋子叫夭,泛指小兽。飞鸟:刚学飞的小鸟。
(4)麛(mí):小鹿,泛指幼兽。卵:鸟卵。
(5)骼:枯骨。霾(mái):埋。髊(cī):带有腐肉的骨。孟春掩埋枯骨尸骸,表示顺应时气,崇尚仁恩。
【翻译】
这个月,命令乐官进入太学教国子练习舞蹈。同时修订祭祀的规则,命令祭祀山林河流,不用母牲做祭品,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翻鸟巢,不许杀害幼小的禽兽飞鸟,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不得聚集民众,不得建立城郭;要掩埋枯骨尸骸。
【原文】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1)。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2)。
【注释】
(1)“不可”二句:称,举。古人认为孟春主生养,举兵杀戮有逆天道,所以要遭天殃。
(2)“无变天”三句:是说发布政令要顺应天地人三者的规律法则。纪,纲纪。
【翻译】
这个月,不可以举兵征伐,举兵必定遭到天灾。在不能兴兵征伐的时节,兵戎之事不可以从我开始。发布政令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要无视土地的条件,不要扰乱人世的纲纪。
【原文】
孟春行夏令 (1),则风雨不时 (2),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3);行冬令,则水潦为败 (4),霜雪大挚 (5),首种不入 (6)。
【注释】
(1)令:指政令。
(2)不时:不合时。
(3)藜(lí):像蒿一类的野草。莠(yǒu):像谷子但不结实的野草。
(4)潦(lǎo):雨水大的样子。
(5)挚(zhì):伤害。
(6)首种:指过冬的麦子。入:收成。
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五行相配表
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五行相配表
【翻译】
孟春正月如果发布应在夏天发布的政令,那么风雨就不能按时来去,草木就会过早干枯,人民就会感到惶恐;如果发布应在秋天发布的政令,那么,百姓就会遭受瘟疫,狂风暴雨就会多次袭来,野草就会蓬生;如果发布应在冬天发布的政令,那么大水就会毁害生物,霜雪就会严重地伤害庄稼,麦子就不能生成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