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题解】
“审时”指审察天时。本篇专论耕作要适应天时。文章对禾、黍、稻、麻、菽、麦等七种主要农作物得时与失时的情况做了非常具体的描述,反复说明“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本篇也可看作《任地》篇的继续。
【原文】
六曰:
凡农之道,厚之为宝 (1)。斩木不时,不折必穗 (2);稼就而不获 (3),必遇天菑 (4)。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 (5),耨之容耨 (6),据之容手 (7)。此之谓耕道。
【注释】
(1)厚:重视。之:当为“时”字之讹。
(2)穗:未详,疑为“桡”字之误。桡,弯曲。
(3)就:成熟。
(4)菑:同“灾”。
(5)稼:种。之:指代上文的“稼(庄稼)”。
(6)耨之容耨:第一个“耨”字为动词,锄地。第二个“耨”字为名词,指锄。
(7)据:抓,握,指收获时的动作。
【翻译】
第六:
大凡农作的原则,以笃守天时最为重要。伐木不顺应天时,木材不是折断就是弯曲。庄稼熟了不及时收获,一定会遭遇天灾。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因此播种要使田间放得下脚,锄地要使田间伸得进锄,收摘要使田间插得进手。这叫做耕作之道。
【原文】
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 (1),大本而茎杀 (2),疏穖而穗大 (3),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如此者不风 (4)。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 (5),穗钜而芳夺 (6),秮米而不香 (7)。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 (8),多秕而不满。
【注释】
(1)秱(tóng):禾穗的总梗。
(2)杀:指有节制不徒长。
(3)穖(jǐ):组成总穗的小穗,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叫做“码”。
(4)风:指籽实被风吹落。
(5)带:围绕。衡:未详。夏纬瑛认为应该就是上文的“秱”,译文姑从夏说。
(6)钜:大。芳:通“房”,草木结果实的子房。夺:脱失。
(7)秮:未详。于鬯以为当为“饴”字之误,译文姑依于说。
(8)阅:通“锐”,指穗端尖细。青零:青色,指后时不熟。
【翻译】
因此,适时种的谷子,穗的总梗长,穗也长,根部发达,秸秆较矮,谷码疏落而穗大,谷粒圆而皮薄,米有油性,吃着有咬劲。这样的谷子,籽粒不因刮风而散落。先于时令种的谷子,秸秆和叶子上布满细毛,穗的总梗短,穗大,但子房易于脱落,米容易变味,又没有香气。后于时令种的谷子,秸秆和叶子布满细毛,总梗短,谷穗尖而颜色发青,秕子多,籽粒不饱满。
【原文】
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 (1),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 (2),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 (3)。如此者不饴 (4)。先时者,大本而华 (5),茎杀而不遂 (6),叶膏短穗 (7)。后时者,小茎而麻长 (8),短穗而厚糠,小米钳而不香 (9)。
【注释】
(1)徼:通“檄(xí)”,本指树木光秃无枝,这里当指根部不分蘖。
(2)抟(tuán):圆。
(3)噮(yuán):过分甘美。
(4)饴:通“(ài)”,食物经久而变味。
(5)华:繁茂纷披。
(6)遂:条达顺畅。
(7)膏:肥润。
(8)麻:未详。夏纬瑛解为像麻一样细长,译文姑依夏说。
(9)钳:当作“黚”。黚(qián):黄黑色。
【翻译】
适时种的黍子,秸秆布满细毛,底部不出枝杈,穗生芒刺而长,米粒圆而糠皮薄,舂起来容易,吃起来香而不腻。这样的黍子,做出饭来不易变味。先于时令种的黍子,根部发达,植株阔大,秸秆低矮而不条畅,叶子肥厚,穗子短小。后于时令种的黍子,茎秆又细又小,穗子短,糠皮厚,米粒小而颜色发黑,后于时令没有香气。
【原文】
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 (1),长桐疏机,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 (2)。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 (3),短桐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 (4),厚糠多秕,辟米 (5),不得恃定熟 (6),卬天而死 (7)。
【注释】
(1)葆:草木丛生,此指稻分蘖多。
(2)益:通“嗌(ài)”,噎。
(3)格对:这里指互相迫近(依夏纬瑛说)。
(4)滋:繁衍,这里指分蘖。
(5):当为衍文。辟:半,指谷粒小而壳内不实。
(6)恃:当作“待”。定熟:等于说成熟。
(7)卬:“仰”的本字。稻谷不熟而死,穗子轻而上扬,所以说“卬天”。
【翻译】
适时种的稻子,根部发达,茎秆丛生,总梗长,谷码稀,穗子像马尾,籽粒大,而没有稻芒,米粒圆,糠皮薄,舂起来容易,吃起来香。这样的稻子,吃着适口。先于时令种的稻子,根部发达,秸秆和叶子挤在一起,总梗和穗子短,秕子多,糠皮厚,籽粒少而稻芒多。后于时令种的稻子,秸秆细又不分蘖,糠皮厚,秕子多。籽粒不实,等不到成熟,就仰首朝天枯死。
【原文】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 (1),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 (2),后熟多荣 (3),日夜分复生 (4)。如此者不蝗 (5)。
【注释】
(1)阳:鲜明。
(2)枲(xǐ):这里指麻秆的外皮,即麻的纤维。
(3)荣:花。
(4)日夜分:春分、秋分都称日夜分,这里指秋分。复生:指结籽很多。复,重累。
(5)不蝗:指不受蝗虫之害。
【翻译】
适时种的麻,必定带有细毛而且较长,茎节稀疏,色泽鲜亮,根部小但茎秆坚实,纤维又厚又均匀,成熟晚的开花多,到了秋分麻果累累。像这样的麻不受蝗虫危害。
【原文】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 (1),其荚二七以为族 (2),多枝数节,竞叶蕃实 (3),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 (4)。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
【注释】
(1)茎:指上部的分枝。足:指植株下部近地的总干。
(2)二七以为族:两排豆荚簇生在一起,每排七个。
(3)竞:盛。蕃:多。
(4)息:增益。这里指吃起来有越嚼越多的感觉。
【翻译】
适时种的豆子,分枝长而总干短,豆荚两排为一簇,每排七个。分枝多,茎节密,叶子繁茂,籽实盛多,大豆籽粒滚圆,小豆籽粒鼓胀,而且有香气,称起来重,吃起来有嚼头而且很香。这样的豆子不受虫害。先于时令种的豆子,一定长得过长而且爬蔓,叶子虚弱,茎节稀疏,豆荚小而不结籽实。后于时令种的豆子,茎短小,茎节稀,根虚弱,不结籽。
【原文】
得时之麦,秱长而颈黑 (1),二七以为行 (2),而服薄而赤色 (3),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 (4),使人肌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 (5)。先时者,暑雨未至,胕动蚼蛆而多疾 (6),其次羊以节 (7)。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8),薄色而美芒 (9)。
【注释】
(1)颈:疑为“颖”字之误。颖,穗。黑:指深绿色。
(2)二七以为行:长得好的麦穗,每面常有七八个小穗,从侧面看,就像七八个麦粒排成两行的样子。
(3)服:穿,包裹。(zhuó):本指禾茎的外皮,此指麦粒的外壳。
(4)致:至,极。
(5)蚼蛆(qújū):一种害禾稼的昆虫。
(6)胕动:当作“(fù)动”,指生病。
,病。
(7)其次羊以节:疑为“其粢羸以节”之讹(依夏纬瑛说)。粢(zī),谷类籽粒,这里指麦粒。羸(léi):瘦。节:约,限制,这里有小的意思。
(8)苍狼:与上文“青零”同义,青色。
(9)薄色:颜色暗淡无光。
【翻译】
适时种的小麦,总梗长,穗呈深绿色,麦粒两排成一行,每排七粒,麦壳薄,麦粒颜色发红,称起来重,吃起来特别香而且有嚼劲,使人肌肤润泽而且有力。像这样的麦子不生蚼蛆。先于时令种的麦子,暑雨没到就发生病虫害,麦粒又瘦又小。后于时令种的麦子,麦苗弱,麦穗发青,颜色暗,只是麦芒长得好。
【原文】
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 (1)。茎相若 (2),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 (3),其味甘,其气章 (4),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 (5),四卫变强 (6),气不入 (7),身无苛殃 (8)。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 (9),正五谷而已矣。”
【注释】
(1)约:衰。
(2)茎:指带着穗子的秸秆。相若:相当。
(3)臭:气味。
(4)气:力。章:显著。
(5)睿(ruì):有远见。
(6)四卫:四肢。四肢保卫身体,有如四方诸侯保卫王畿,所以称为“四卫”。
(7)(xiōng):恶。
(8)苛:当作“疴”。疴(kē),病。
(9)四时:指人体的“四时之气”,古代认为人的精气随四时变化而不同。
【翻译】
所以,适时种植的庄稼产量就高,违背农时种植的庄稼产量就低。茎秆数量相等,称一称,适时种植的分量重;脱了粒,适时种植的粟谷多。同样多的粟谷,舂出米来,适时种植的出米多。同样多的米,做出饭来,适时种植的吃了经饿。所以,适时种植的庄稼,它的气味香,它的味道美,它的咬劲大。吃上一百天,就能耳聪目明,心神清爽,四肢强健,邪气不入,不生灾病。黄帝说:“四时之气不正的时候,只要使所吃的五谷纯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