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论

【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处于逆境时应该如何行事。文章认为,君主是“执民之命”的,因此,在“势不便,时不利”的情况下,应该“事雠以求存”,而不应以“快志”为能事。文章进一步认为君主的进与退,要根据义的准则行事。恃强骄恣,只能落得国破身辱的下场。

【原文】

六曰:

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雠以求存 (1)。执民之命。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 (2)

尧以天下让舜。行论为诸侯 (3),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 (4)。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 (5);举其尾,能以为旌 (6)。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 (7)。舜于是殛之于羽山 (8),副之以吴刀 (9)。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 (10),以通水潦。颜色黎黑,步不相过 (11),窍气不通,以中帝心 (12)

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 (13),杀鬼侯而脯之 (14),以礼诸侯于庙。文王流涕而咨之 (15)。纣恐其畔,欲杀文王而灭周。文王曰:“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纣乃赦之。天下闻之,以文王为畏上而哀下也。《诗》曰 (16):“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17)”。

【注释】

(1)雠:仇。

(2)乡曲:乡里,乡间。

(3)行论(ɡǔn):也作“鲧”,禹之父。

(4)三公:尧、舜时代未有三公之称,此系传闻。周代三公有二说: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

(5)能:而。以为城:指像城池一样坚固。

(6)旌:旗上的装饰物,以兽尾制成。此处指旌旗。按:以上几句是以兽之怒喻行论之怒。

(7)仿佯(pánɡyánɡ):通作“彷徉”,游荡无定。

(8)殛(jí):诛杀。羽山:古地名,在今山东郯城东北(一说在今山东蓬莱东南)。

(9)副(pì):剖开,即分尸。吴刀:吴地制造的快刀。

(10)司空:官职名,掌营建、治水土等。

(11)步不相过:形容极度疲劳、步履艰难的样子。极其疲劳时走路,一只脚不能超过另一只脚,故曰“步不相过”。

(12)中(zhònɡ):适合,合。

(13)梅伯:纣时的诸侯。醢(hǎi):肉酱。这里用如动词,做成肉酱。

(14)鬼侯:纣时的诸侯。脯:肉干。这里用如动词,做成肉干。

(15)咨(zī):叹息。按:文王当时也是诸侯。

(16)《诗》曰: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大明》。

(17)聿: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翻译】

第六:

君主的所作所为,与平民不同。形势不好,时机不利,可以侍奉仇敌以便求得生存。君主掌握着人民的命运。掌握着人民的命运,是重大的责任,不能以随心所欲为能事。平民如果在国内也这样做,那就不能在乡里容身了。

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行论当诸侯,他对尧发怒说:“符合天道的当帝王,符合地道的当三公。如今我符合地道,却不让我当三公。”行论认为尧这样做是丧失了原则,想得到三公的职位。他的愤怒超过了猛兽,想发动叛乱。他像猛兽把角并排起来一样固城自守,像猛兽举起尾巴一样立旗为号。舜召见他他不来,在野外游荡,以便给舜制造祸患。舜于是在羽山杀死了他,用锋利的吴刀肢解了他。禹对此不敢怨恨,反而侍奉舜。他担任了司空之职,疏导洪水。晒得面孔黧黑,累得步履艰难,七窍不能畅通,因而很得舜的欢心。

从前纣王暴虐无道,杀死梅伯把他做成肉酱,杀死鬼侯把他做成肉干,在宗庙里用来宴请诸侯。文王流着眼泪为此叹息。纣王担心他背叛自己,想杀死文王灭掉周国。文王说:“父亲即使无道,儿子敢不侍奉父亲吗?君主即使不仁惠,臣子敢不侍奉君主吗?君主怎么可以背叛呢?”纣王于是赦免了他。天下人听到这件事,认为文王畏惧在上位的人而哀怜在下位的人。所以《诗经》中说:“就是这个周文王,言与行小心翼翼。心地光明侍奉上帝,因而得来大福大吉。”

【原文】

齐攻宋,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 (1),齐王杀之。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余兴事而齐杀我使,请令举兵以攻齐也 (2)。”使受命矣。凡繇进见 (3),争之曰:“贤主故愿为臣。今王非贤主也,愿辞不为臣。”昭王曰:“是何也?”对曰:“松下乱 (4),先君以不安弃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齐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齐,是视魁而贤于先君。”王曰:“诺。”请王止兵,王曰:“然则若何?”凡繇对曰:“请王缟素辟舍于郊 (5),遣使于齐,客而谢焉 (6),曰:‘此尽寡人之罪也。大王贤主也,岂尽杀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独死,此弊邑之择人不谨也。愿得变更请罪。’”使者行至齐,齐王方大饮,左右官实御者甚众 (7),因令使者进报。使者报,言燕王之甚恐惧而请罪也。毕,又复之,以矜左右官实。因乃发小使以反令燕王复舍。此济上之所以败,齐国以虚也 (8)。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反 (9)。湣王以大齐骄而残,田单以即墨城而立功。诗曰 (10):“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 (11),必高举之。”其此之谓乎!累矣而不毁,举矣而不踣,其唯有道者乎!

【注释】

(1)张魁:人名。将:率领。

(2)请令:当作“请今”(依毕沅说)。今:即刻。

(3)凡繇:燕昭王臣。

(4)松下乱:即松下之难。齐伐燕,燕王子哙(昭王之父)与之战于松下(地名),被齐俘获。“松下乱”即指此而言。下文“弃群臣”是被俘的委婉说法。

(5)缟素:白色的衣服,指丧服。辟舍:指离开自己的宫室。辟,避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按:“缟素辟舍”是自责的一种表示。

(6)客:指以客人身分。谢:谢罪,道歉。

(7)官实:官属,僚属。御者:指侍御,侍从。

(8)“此济”二句: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大败齐于济水边,下七十余城,齐国因此几乎成为废墟。这两句即指此而言。

(9)“七十”三句:燕昭王死后,子惠王立,惠王与乐毅有隙,派骑劫代乐毅为将。齐田单率即墨(齐邑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民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全部收复了失地。所以这里说“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反”。

(10)《诗》曰:下引诗句是逸诗。

(11)踣(bó):仆倒。这里用如使动,使……仆倒。

【翻译】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消息,眼泪一行行落下来,召来有关官员告诉他说:“我派兵参战,可是齐国却杀死了我的使臣,我要立即发兵攻打齐国。”官员接受了命令。凡繇进来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难,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而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啊。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燕王说:“好吧。”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然而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然而燕国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够让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请罪。’”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于是让使臣进来禀告。使臣禀告,说是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这就是后来齐国之所以在济水一带被燕国打败的原因,齐国因而几乎变成废墟。七十余座被攻下的城邑,如果没有田单,几乎不能收复。齐湣王凭借着强大的齐国,因为骄横而使国家残破;田单凭借着即墨城,却能立下大功。古诗说:“要想毁坏它,必先把它重叠起;要想摔倒它,必先把它高举起。”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重叠起来却能不被毁坏,高举起来却能不被摔倒,大概只有有道之人能做到吧!

【原文】

楚庄王使文无畏于齐 (1),过于宋,不先假道。还反,华元言于宋昭公曰 (2):“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 (3)。楚之会田也 (4),故鞭君之仆于孟诸 (5)。请诛之。”乃杀文无畏于扬梁之堤 (6)。庄王方削袂 (7),闻之曰:“嘻!”投袂而起。履及诸庭 (8),剑及诸门 (9),车及之蒲疏之市 (10)。遂舍于郊。兴师围宋九月。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宋公肉袒执牺 (11),委服告病 (12),曰:“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庄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 (13)!”乃为却四十里,而舍于卢门之阖 (14),所以为成而归也 (15)。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今人臣死而不当,亲帅士民以讨其故 (16),可谓不简人矣。宋公服以病告而还师,可谓不穷矣。夫舍诸侯于汉阳而饮至者 (17),其以义进退邪!强不足以成此也。

【注释】

(1)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前613年—前591年在位。文无畏:申舟(也作“申周”),名无畏,字舟,申是其食邑,文是其姓氏。楚大夫。

(2)华元:宋大夫。宋昭公:宋国君主,前619年—前611年在位。

(3)“是以”句:这是把宋国当成了它的边远城邑。野鄙:边邑。

(4)会田:会猎。田,打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畋”。

(5)鞭:用如动词,用鞭打。孟诸: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6)扬梁: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南三十里。地近涣水,故有堤防。

(7)削袂(mèi):义未详。似指将双手揣入衣袖之中,是悠闲时的一种动作。袂,衣袖。

(8)庭:指路寝(正寝,治事之所)前面的空地。

(9)门:指寝门。寝门在庭之外。

(10)蒲疏:街市名。

(11)肉袒:脱去衣服,露出臂膀。这是古人谢罪时表示敬畏的一种方式。牺:供祭祀用的纯色牲。

(12)委服:表示屈服的意思。委,曲。病:困乏,困苦。

(13)情:真诚,诚恳。

(14)卢门:宋城门名。阖:门扇。

(15)成:讲和。

(16)故:通“辜”,罪。(依谭戒甫说)。

(17)“夫舍”句:其义难晓。“舍”疑“合”字之误(毕沅说)。合诸侯于汉阳,当指楚庄王称霸诸侯事。饮至:国君外出回国以后祭告祖庙并宴饮群臣以慰劳从者,这种仪式叫“饮至”。

【翻译】

楚庄王派文无畏出使齐国,途经宋国,没有事先借道。等他返回的时候,华元对宋昭公说:“他去的时候不借道,回来的时候也不借道,这是把宋国当成楚国的边远城邑了。从前楚王跟您会猎时,在孟诸故意鞭打您的车夫。请您允许杀掉文无畏。”于是就在扬梁的堤防上杀死了文无畏。楚庄王正悠闲地把手揣在衣袖里,听到这消息后说:“哼!”就拂袖而起,来不及穿鞋、佩剑、乘车,奉鞋的侍从追到庭院中才给他穿上鞋,奉剑的侍从追到寝门才给他佩上剑,驾车的驭者追到蒲疏街市上才让他乘上车。接着住在了郊外。发兵围困宋国九个月。宋国人彼此交换孩子杀了吃掉,劈开尸骨来烧火做饭。宋国君主脱去衣服,露出臂膀,牵着纯色牲,表示屈服,述说困苦状况,说:“贵国如果打算赦免我的罪过,我将惟命是从。”庄王说:“宋国君主的话很诚恳啊!”因此就后退了四十里,驻扎在卢门那里,两国媾和以后就返回去了。大凡事情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弊病,在于看重事而轻视人。轻视人,那么事情就会处于困境。现在臣子死得不应该,楚庄王亲自率领士兵讨伐罪人,可以说是不轻视人了。宋国君主表示屈服述说困苦状况之后,楚庄王就退军了,可以说是不会处于困境了。他在汉水之北盟会诸侯,回国之后用饮至之礼向祖先报功,所以能如此,大概是因为他一进一退都根据义的原则吧!单凭强大是不足以达到这种地步的。

上一篇:达郁
下一篇:骄恣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