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言

【题解】

本篇列举的六个例子都是有关应对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应对要善于抓住要害与实质,抓住对方言行方面的矛盾予以驳难,对方就会理屈词穷。文章劝告君主应该善于分析情势,依理判断,这样就能辨察那些谋求一己之利的虚言浮辞了。

【原文】

七曰:

白圭谓魏王曰 (1):“市丘之鼎以烹鸡 (2),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 (3),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 (4),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 (5),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以惠子之言踽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

【注释】

(1)魏王:指魏惠王。

(2)市丘之鼎:市丘所出之鼎,盖为当时大鼎。市丘,魏邑名,所在不详。

(3)洎(jì):往锅里添水。

(4)蝺(qǔ)焉:高大美好的样子。

(5)甑:古代蒸食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孔,置于鬲、釜之上蒸煮食物。

【翻译】

第七:

白圭对魏王说:“用帝丘出产的大鼎来煮鸡,多加汤汁就会淡得没法吃,少加汤汁就会烧焦而且不熟,然而这鼎看起来非常高大漂亮,不过没有什么用处。惠子的话,就跟这大鼎相似。”惠子听到这话以后,说:“不对。假使三军士兵饥饿了停留在鼎旁边,恰好弄到了蒸饭用的大甑,和甑搭配起来蒸饭,就没有比这鼎更合适的了。”白圭听到这话以后,说:“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想来只能在上面放上甑蒸饭用啦!”白圭的评论自然是错的,他太轻视魏王了。认为惠子的话只是说得漂亮,但没什么用处,这样就是魏王把说话没什么用处的人当成仲父了,这样就是把说话没什么用处的人当成完美的人了。

【原文】

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 (1),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弗养 (2)。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

【注释】

(1)日者:往日,先前。

(2)犹若:还是。“弗养”当作“养之”。(依陶鸿庆说)

【翻译】

公孙龙用如何消除战争的话劝说燕昭王,昭王说:“很好。我愿意跟宾客们商议这件事。”公孙龙说:“我私下里估计大王您不会消除战争的。”昭王说:“为什么?”公孙龙说:“从前大王您想打败齐国,天下杰出的人士中那些想打败齐国的人,大王您全都收养了他们;那些了解齐国的险阻要塞和君臣之间关系的人,大王您全都收养了他们;那些虽然了解这些情况但却不想打败齐国的人,大王您仍旧收养了他们。最后果然打败了齐国,并以此为功劳。如今大王您说:我很赞成消除战争。可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士在大王您朝廷里的,都是善于用兵的人。我因此知道大王您不会消除战争的。”昭王无话回答。

【原文】

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 (1),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 (2)?”墨者师曰:“然。”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 (3)?”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

【注释】

(1)司马喜:中山国相。墨者师:墨家,名师。非攻:墨家学派的主张,即反对不义战争。

(2)所术:所信奉推行的主张。

(3)是:用如意动,以……为是,即赞成的意思。

【翻译】

司马喜在中山国王前就“非攻”的主张诘责墨家学派名叫师的人,说:“先生您所主张的是‘非攻’吧?”师说:“是的。”司马喜说:“假如中山王发兵攻打燕国,先生您将责备国王吗?”师回答说:“这样说来,那么相国您赞成攻打燕国吗?”司马喜说:“是的。”师说:“假如赵国发兵攻打中山国,相国您也将赞成攻打中山国吗?”司马喜无话回答。

【原文】

路说谓周颇曰 (1):“公不爱赵,天下必从。”周颇曰:“固欲天下之从也。天下从,则秦利也。”路说应之曰:“然则公欲秦之利夫?”周颇曰:“欲之。”路说曰:“公欲之,则胡不为从矣 (2)?”

【注释】

(1)路说:人名。其事未详。周颇:人名。其事未详。

(2)“路说”以下数句:上面一段话,所指不详。译文姑依字面意义译出。

【翻译】

路说对周颇说:“您如果不爱赵国,那么天下人一定会跟随您。”周颇说:“我本来想让天下人跟随我啊。天下人跟随我,那么秦国就有利。”路说回答他说:“这样说来,那么您想让秦国有利啦?”周颇说:“想让秦国有利。”路说说:“您想让秦国有利,那么为什么不因此而让天下人跟随您呢?”

【原文】

魏令孟卬割绛、应言、安邑之地以与秦王 (1)。王喜,令起贾为孟卬求司徒于魏王 (2)。魏王不说,应起贾曰:“卬,寡人之臣也。寡人宁以臧为司徒 (3),无用卬。愿大王之更以他人诏之也。”起贾出,遇孟卬于廷。曰:“公之事何如?”起贾曰:“公甚贱于公之主。公之主曰:宁用臧为司徒,无用公。”孟卬入见,谓魏王曰:“秦客何言?”王曰:“求以女为司徒。”孟卬曰:“王应之谓何?”王曰:“宁以臧,无用卬也。”孟卬太息曰:“宜矣王之制于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绛、应言、安邑令负牛书与秦 (4),犹乃善牛也。卬虽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曰:‘视卬如身 (5)’,是臣重也。令二轻臣也 (6),令臣责 (7),卬虽贤,固能乎?”居三日,魏王乃听起贾。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为有益也。今割国之锱锤矣 (8),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大官,人臣之所欲也。孟卬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卬得其所欲,责以偿矣 (9),尚有何责?魏虽强,犹不能责无责 (10),又况于弱?魏王之令乎孟卬为司徒,以弃其责,则拙也。

【注释】

(1)孟卬:当作“孟卯”(依毕沅说),齐人,仕于魏。绛:古邑名,战国魏地,在今山西新绛。应言:当为“汾”字异文(依毕沅说)。汾,古邑名。安邑:古邑名,战国初为魏国都,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2)起贾:人名,其事迹不详。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3)臧:古代对奴隶的贱称。

(4)“以绛”句:让牛驮着绛、应言、安邑的地图送给秦(古代以地予人,即将该地地图献给人)。负牛书,即使牛负书(书指地图)。

(5)身:指魏王自身。

(6)令二:当为“今王”之误(依俞樾说)。

(7)令臣责:意思是,日后让我去秦责求秦答应的东西。责,责求,索取。

(8)锱锤:比喻国家的小块土地。锱和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八铢等于一锤(二十四铢为一两)。这里锱锤比喻小块的土地。

(9)责以偿矣:双方(秦与孟卯)所欠对方之债(土地与官职)都已偿还了。责,债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以,同“已”。

(10)责无责:向不欠债者索债。前“责”,索取。后“责”,债。

【翻译】

魏王派孟卯割让绛、应言、安邑等地给秦王。秦王很高兴,让起贾去向魏王为孟卯请求司徒的官职。魏王很不高兴,回答起贾说:“孟卯是我的臣子。我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孟卯。希望大王另用其他的人诏示我。”起贾出来,在庭院里遇到孟卯。孟卯说:“您说的事情怎么样?”起贾说:“您太受您的君主轻视了。您的君主说: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您。”孟卯进去谒见,对魏王说:“秦国客人说什么?”魏王说:“请求用你当司徒。”孟卯说:“您怎样回答他的?”魏王说:“我说‘宁肯任用奴仆,也不用孟卯’。”孟卯长叹道:“您受秦国控制是应该的了!您为什么要猜疑秦国善待我呢?把绛、应言、安邑的地图让牛驮着献给秦国,秦国尚且会好好对待牛。我虽然不好,难道还不如牛吗?况且,您让三位将军先去秦国为我致意,说‘看待孟卯如同看待我一样’,这是重视我啊。如今您轻视我,以后让我去索取秦国答应过的东西,我即使贤德,难道还能做到吗?”过了三天,魏王才答应了起贾的请求。大凡君主给人大的官职,是因为他有益于国家。如今割让国家一些土地,因而得到了大的官职,以后哪有那么多土地供他割让?大的官职,是臣子所希望得到的。孟卯让秦国得到了它所希望的土地,秦国也让孟卯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官职。对方所欠的债已经偿还了,还有什么可索取的呢?魏国即使强大,也还不能向不欠债的索取债务,更何况它本身是弱小的国家呢?魏王让孟卯当了司徒,从而失掉了自己向秦国提出要求的地位,这就很笨拙了。

【原文】

秦王立帝 (1),宜阳令许绾诞魏王 (2),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 (3):“以河内孰与梁重 (4)?”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 (5);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 (6)。秦虽大胜于长平 (7),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 (8)。当此时也,两周全 (9),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势是而入 (10),大蚤,奚待于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 (11)。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

【注释】

(1)秦王立帝:指秦昭王立为西帝事。《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王之宜阳。十九年,王为西帝,复去之。”

(2)宜阳:战国时韩邑,后归秦。许绾:秦臣(依高诱说)。诞:诈,欺骗。按:秦昭王实未称帝于天下,且称西帝不久“复去之”,许绾这样说,是为了骗魏王去朝拜。魏王:指魏昭王。

(3)魏敬:魏臣。

(4)河内:古地区名,此指魏国境内黄河以北地区。梁:即大梁,魏惠王自安邑迁都于此,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5)三论:指上文提到的河内、梁、身三种情况的比较。

(6)辍(chuò):停止。

(7)秦虽大胜于长平:秦国虽然在长平大败赵军。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8)粮食:后当脱一字(依毕沅说)。据文意,此句当是粮食匮乏之类的意思。

(9)两周全:指东周、西周尚未灭亡。

(10)有之势是:当作“有之是势”(依陈昌齐、陶鸿庆说),有这样的形势。是,此。

(11)有:通“又”。

【翻译】

秦王立为帝,宜阳令许绾骗魏王,魏王要去秦朝拜。魏敬对魏王说:“拿河内和大梁比,哪一个重要?”魏王说:“大梁重要。”魏敬又说:“大梁跟您自身比,哪一个重要?”魏王说:“自身重要。”魏敬又说:“假如秦国索取河内,那么您将给它吗?”魏王说:“不给它。”魏敬说:“河内在三者之中占最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最上等。秦国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应,索取最上等的,您却答应了。我认为入秦是不可取的。”魏王说:“很对。”于是不去秦国了。秦国虽然在长平打了大胜仗,但打了三年然后才决定胜负,它的兵士和人民很疲惫,粮食很匮乏。正当那个时候,东周、西周两国尚未灭亡,大梁以北的地区仍未失去,魏国攻下了陶,夺取了卫国城邑,土地有六百里见方。具有这样的形势,却要去秦朝拜,那是太早了,何必要等魏敬劝说之后才不去秦朝拜呢?在不可去的时候却要去,这种祸患与将来可以去的时候却不去是一样的。去与不去的时机,不可不仔细考察啊。

上一篇:不屈
下一篇:具备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