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是《吕氏春秋》的后序,有残缺错简。前半只言十二纪;后半言赵襄子豫让事,与本篇无关,为他篇错入;而言八览、六论部分已亡佚。这大概就是后人将本篇从书末移置于此的缘故。本篇主要讲《吕氏春秋》编著的宗旨和意图。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纪治乱存亡也,知寿夭吉凶也”。它公开申明自己的理论根据是“法天地”的思想,它认为只要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行了。它特别提出要循其理,去其私,否则就会“福日衰,灾日隆”。
【原文】
维秦八年 (1),岁在涒滩 (2),秋甲子朔 (3)。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 (4)。文信侯曰 (5):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 (6),“爰有大圜在上 (7),大矩在下 (8),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注释】
(1)秦八年:指秦始皇八年。
(2)岁:岁星,这里指太岁。太岁是古人假想的与岁星相背运行的星体,它运行一周天正与赤道附近的十二次相合,古人以此记年。涒(tūn)滩:太岁年名,即申年。
(3)朔:每月的第一天叫朔。
(4)良人:君子。
(5)文信侯:指吕不韦,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
(6)颛顼(zhuānxū):古代帝王名,黄帝之孙。
(7)大圜:指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8)大矩:指地。
【翻译】
秦始皇八年,太岁在涒滩,秋天,初一为甲子日。初一这天,君子请问十二纪的事。文信侯吕不韦说:曾经学到黄帝教诲颛顼的话,“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听说古代的清平盛世,都是效法天地。大凡十二纪,是用来记载国家的治乱存亡的,是用来了解人事的寿夭吉凶的。向上度量于天,向下检验于地,中间审察于人。能这样,那么对与不对、可以与不可以都没有失误了。
【原文】
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 (1)。行数 (2),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 (3)。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4)。
【注释】
(1)理:当作“数”。数,指天数。
(2)行数:当作“行其数”。
(3)精:甚。
(4)倪:通“睨”,斜视,这里是斜的意思。西望:指太阳西落。
【翻译】
天要顺行,顺行才能生万物;地要牢固,牢固万物才得安宁;人要诚信,诚信才能被听用。天地人三者都得当,就可以无为而行了。行的意思,就是行天之道。行天之道,顺地之理,人就可以去掉私心了。带着私心去看,就会使眼睛盲无所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聋无所闻;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乱。眼睛、耳朵和心都为私而施用,严重了就会使思想不能公正。思想不公正,那么福就会一天天衰减,灾就会一天天兴盛。这个道理从太阳偏斜必定西落的现象中可以看出来。
【原文】
赵襄子游于囿中,至于梁,马却不肯进。青荓为参乘 (1)。襄子曰:“进视梁下,类有人。”青荓进视梁下,豫让却寝 (2),佯为死人。叱青荓曰:“去,长者吾且有事 (3)。”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贼吾君 (4),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为可。”乃退而自杀。青荓非乐死也,重失人臣之节,恶废交友之道也。青荓、豫让,可谓之友也。
【注释】
(1)青荓(píng):人名。
(2)却:当作“卬”。卬,即“仰”字。
(3)长者:豫让自称。吾:当为衍文。事:指刺杀赵襄子。
(4)贼:杀。
【翻译】
赵襄子在园囿中游玩,走到桥边,马停下来,不肯前进。这时青荓当参乘。襄子说:“去前边看看桥底下,像是有人。”青荓去前边看看桥下,豫让正仰面躺着,装作死人。他叱退青荓说:“离开,我将要干大事。”青荓说:“年轻时和你交朋友,你现在将要干大事,我如果说出这件事,这是失掉了交友之道;你要杀死我的君主,我如果不说出这件事,这是失掉了为臣之义。像我这样,只可以一死了。”于是退下去自杀了。青荓不是喜欢死,而是看重丧失人臣的节操,厌恶废弃交友的准则。青荓、豫让,可以算作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