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作为治国纲领,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主张。它的政治主张的基础是“法天地”。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德治成为《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核心。
《吕氏春秋》主张君道虚,臣道实。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天地的关系来建立君臣的关系。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君主就要如同天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空灵无为的。君主要养性保真,以实现无为而治。君主为什么一定要无为呢?它认为,君主与众人一样,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而有局限性。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必须充分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让臣下去各司其职。否则,君主有所为,就会使臣下阿主之为,有过则无以责之。所以他说:“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君主的无为就是有为,就是无不为。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吕氏春秋》认为最主要的是君主加强自身的修养,治其身,反诸己。治身是治天下的根本。他说:“为国之本,在于为身。”其次是必须求贤用贤。他说:“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得其经也。”又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第三是要正名审分设立官职,使百官各司其职,尽其力。“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
《吕氏春秋》除了提出虚君实臣的思想之外,还提出一整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略。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尤其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这种思想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政治理论的重要方面。它认为,民众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它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治理天下首先要得民心,要得民心,就要切实地为民众攘除灾祸,创造福祉。它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以赏罚为辅的方针。他认为用德政治国,民众就会亲近其上,就会为君主效死力。它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用德政治国,就会通达无阻,无往而不胜。同时,它认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赏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不可没有,也不可专恃。它反对以赏罚替代德政,它说:“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在《吕氏春秋》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乐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三夏纪中集中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有《劝学》篇,鼓励人们加强学习。它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知晓理义,做到忠孝。它说:“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同时有《尊师》篇,专门论述老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为师的原则与方法。《吕氏春秋》也十分重视音乐,它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它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又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正因为音乐对政治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在《吕氏春秋》的德治中,音乐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作为德政的补充,《吕氏春秋》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振苦民。这种思想是与秦国要用战争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相一致的。
总之,《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为基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成分融合而成的吕氏独特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