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它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又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摒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
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吕氏春秋》继承并发挥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即精气,这种精气又叫做太一,又称作道。正是由于这种精气或太一或道的运动和结合而产生千姿百态、性质迥异的天地万物。《吕氏春秋》在两千多年前,能够认识到宇宙是由物质的精气构成,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由于《吕氏春秋》对宇宙本源的认识,它对天道的认识也具有了唯物的性质。他认为天是由精气构成的自然的天,并不是什么有意志的万物的主宰。他认为“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客观的联系,不是什么超物质的意识在起作用。
《吕氏春秋》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它认为人的生死不是什么命中注定,而具有一种客观的必然性。他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吕氏春秋》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没有终极。《吕氏春秋》还流露了对事物的辩证的认识。它认为事物是互相依存的,他说:“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为恃。”而且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有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没有适当的条件,转化就无法产生。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性质,也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值得深入研究,赋予它恰当的历史地位。